文化融合的樣貌 新莊的越式日常

蘭英越南美食店面。攝影/郭綵蓁

【記者郭綵蓁專題報導】近年來,隨著臺灣輸入東南亞勞動力數量增長,我們的食衣住行也因文化融合而展現不同面貌。根據勞動力發展署統計,一一一年年底全臺產業移工中以越南籍移工佔最多數,約為22.8萬人,佔產業移工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新莊基於民生機能與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吸引許多樹林、五股地區的越南移工來到新莊,新移民、外籍移工、新二代為新莊市容帶來新的樣貌與想像。

美秀市場的越南料理萬花鏡

 坐落於中美黃昏市場旁的美秀市場,每天下午大約四、五點是最熱鬧的時刻,商家紛紛準備好當日的食材與商品,迎接剛下班順道採買的民眾。美秀市場幾乎一半的商家都是由越南民眾經營,蔬菜攤、肉販、越南雜貨、越式料理⋯⋯應有盡有。

 走進市場,映入眼簾的是掛著斗大越南文看板的蔬菜攤,許多客人在此佇足,挑選烹煮三餐需要的食材。老闆阮氏甘一邊收銀,一邊笑盈盈地指著後方看板說:「這塊看板的字是我女兒寫的哦!」朝向阮老闆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塊看板上寫著端正的越南文字,底下擺放了許多香料類食材,除了臺灣常見的九層塔之外,也擺放著醃製的越南茄子。 

果菜攤販老闆阮氏甘替客人結帳。攝影/郭綵蓁

 繼續往市場深處走,是三間並排的越南料理。蘭英越南小吃的老闆海燕說,這三家越南料理由裡至外分別以中越、南越、北越的料理為特色,商品添加的食材與調味都不大相同,北越的料理口味偏清淡,中越配菜繽紛精緻,而南越料理除了酸辣,也會帶點甜味。舉凡越南經典的河粉、炸春捲外,連越南人都不一定會做的綠豆柚子椰奶甜湯、中越的特色鱔魚麵都可以在這裡吃到。

 祭完武藏廟,離開美秀市場前不妨逛逛雜貨店吧!在出口處的這間越南雜貨店,是由鄧美海老闆經營的,她在臺灣待了二十餘年,歷經結婚生子,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不論是臺灣或越南客人,她都能相談甚歡。店內越南麵包、越南咖啡、香料等等都應有盡有,鄧美海說:「雖然我在臺灣有一段時間吃得慣臺灣菜了,但很多剛來臺灣工作的越南人都會想念家鄉的料理,就會來這邊買食材回家煮。」一旁賣菜的阿姨補充道:「每到移工休假的六日,在樹林、五股工廠工作的人都會專程搭計程車到美秀市場採買一週份量的食材。」

美秀市場菜販的越南香料區。攝影/郭綵蓁

多元文化改變宗教新樣貌

 新莊輔仁大學淨心堂為因應多元族群,設立了全英語禮拜,讓來自各地的信徒能有從事宗教活動的空間。原先也有越南語禮拜,但由於疫情影響而取消舉辦,許多信徒改前往位於樹林的耶穌聖心堂進行越南語禮拜。樹林耶穌聖心堂因此成為新北市樹林、新莊、板橋一帶僅存有越南語禮拜的教堂,週日參加越南語禮拜的人數非常多,許多年輕人都會邀約親友一同前來來做禮拜,是越南民眾聯繫彼此感情的重要場所。唐神父說,「除了越南語禮拜以外,我們也有阿美語、英語的禮拜,在重要節日例如復活節時,我們便會邀請各個國家人們聚在一起,用自己的語言一起做禮拜,也有機會讓他們了解彼此的文化。」在文化多元的臺灣,還有許多角落有著不同於平時接觸到的景象等待著我們發現,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文化帶來的新體驗。

越南神父講道。攝影/郭綵蓁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