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多成臭!塔寮坑溪溝底污染案

日積月累的黑油將人員的黃色雨衣染成黑色。新北市環境保護局提供

【記者曾善美專題報導】自二月廿二日起持續延燒的塔寮坑溪污染案,經新北市環保局、新莊區公所等相關單位的合力追查和清潔,日前已大幅降低臭味,管理單位亦持續追蹤,進行後續處理。

燒塑膠?化學味? 塔寮坑溪異味一度成謎

 瓊林里里長吳佳擇提到,第一則通報是在二月廿二日約晚間十點,來電里民表示有「燒塑膠」的刺鼻味道,且十分鐘內陸續接到其他地區的通報,皆在塔寮坑溪沿岸。當下里長、議員、環保局等皆趕往現場,甚至還有人通報消防隊。

 因事件爆發在晚間,周遭工廠都已休息,稽查人員直到隔日上午才能進行沿線搜查。由於溪水沿岸的新樹路、建國路、建國二路上的工廠皆無排放廢水的行為,於是稽查人員轉向進行溝渠沿線巡查,直至建國二路約十九號處才發現此地味道最為濃烈,於是鎖定當區。

 確認異味來源後,除了環保局,區公所及國產署人員亦在廿三日上午抵達溝口外查勘,隨後區公所於廿五日上午,跨區調集清潔隊清溝車及人員啟動清溝作業。

 吳家澤表示,事發後三天是味道最重的時候,住民必須緊閉門窗,甚至有民眾因此頭痛想吐,部分長者更是無法入睡。而造成濃烈氣味的主因為水質中的藻類與廢棄物上的黑油及沼氣,長期發酵所造成的複合性影響。新北市環境保護局重案組隊長劉展嘉轉述周遭居民所言,這股味道二十多年來都持續存在,但因微生物的發酵不穩定,味道都是來一陣去一陣。劉展嘉推斷,本次臭味大爆發並持久不散的主因為長久不雨,溝道內部無法流通,才使味道更重更濃。

日積月累成災 違建是主因

 那溝底堆積的廢棄物到底來自哪裡?罪魁禍首便是其上成群的違章建築。當地工廠業者為求更多面積,於水利溝上方違規興建廠房。因水利溝的結構無法承受建築物的重量,長久下來使得建築物底部崩塌,土石大量淤積於溝底。且此處為塔寮坑溪下游,原本就有堆積問題,再加上業者在工業製程中,不慎或惡意傾倒的廢棄物,以及民眾隨手丟的垃圾,長年下造成今日的局面。人員僅能從建築物間的狹小空隙進出溝口,往兩側清溝,期間陸續清出重達6.5頓的廢棄物,除了崩塌的建築結構及瓶瓶罐罐,甚至還有棉被等家庭垃圾。

自2月22日起,塔寮坑溪沿岸傳出刺鼻異味。攝影/曾善美

未破案先結案?環局:理解上的誤會

 清淤之前,民間流通著環保局對此案「未破先結」的傳言。翁震州議員服務處主任王立強表示,二月廿三日上午有民眾反映環保局當下搜尋未果,但環保局卻已將此案標記為「結案」。對此環保局回應,對於居民陳情,派公辦案的人員必須在四小時內向民眾回報進度。稽查人員當晚獲報便在周遭巡查兩個多小時,但工廠都已休息無法到內部稽查,只能至隔日上午才能繼續搜查,因此在上午發布「已經發現此問題,目前雖無法給出原因,但已錄案,會持續派員巡查」的階段性回覆。綜合雙方說法,「未破案先結案」並非事實,而是民眾對於「錄案」及「結案」,產生理解上的誤會。

治標先治本 環局呼籲業者正當處理廢棄物

 此案的復原作業依舊進行中,日前已完成清溝。三月八日上午,環保局科長、國產署人員及違章建築拆除大隊至現場會勘及確認期程,後續的違建拆除作業尚需依違建拆除大隊及國產署安排。根據環保局三月廿四所發佈的資訊,目前已告發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業者共十七件,共計裁罰金額為一百四十四萬餘元。劉展嘉表示,違建拆除之後必須再進行第二次的溝壁清洗及消毒,徹底清洗現階段人力無法觸及之處,目前也在溝渠幾處重要節點設置科學監測儀器,持續監測並深度稽查。另外因違建長期擠壓,以及溝體本身老舊,劉展嘉建議日後可交由水利設施的管理單位評估是否重建,在預防災害的同時,提升排水效能。

 關於日後如何預防類似情形發生,環保局將會透過現場稽查判斷,列管達到一定規模的產業。業者必須申請「廢棄物清理企劃書」,使環保局藉由相關數據的比對,追蹤廢棄物的處理動向及流程,目前也已納管十餘間工廠。

 此次的塔寮坑溪污染案並非一日造成,而是長期累積而成的災害。環保局呼籲業者必須正視如何正當處理廢棄物,盼望早日回復水利溝最初的功能樣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