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昱萱專題報導】民國一一〇年四月廿九日,新莊國小於日治時期所建紅磚連棟教室被列為歷史建築。在二〇一五年時有針對紅磚建築做局部的復原,保存了建築的原始風貌,並作為校史室、烘焙教室、創客教室、復古教室,提供學生使用。
紅磚教室的歷史
一八九六年日本在臺灣廣設國語傳習所,兩年後設立新莊分教場,並取名興直公學校。當時由於沒有教室,學生暫時到新莊武聖廟、慈祐宮等宮廟街尾上課(清朝時期在此設立的義學、書房),直到一九一二年學校興建第二批教室,學生才遷回新校舍,也就是現今所保存的新莊國小紅磚教室。
過去日治時期建築多為斜屋頂和拱心石造型窗戶,教室外牆使用紅磚搭建,斜屋頂鋪蓋日式黑瓦。在一九五〇年左右時,由於教室不足,將斜屋頂拆除,陸續加蓋至三層樓,並在紅磚外層黏貼馬賽克磁磚和加厚水泥,做成戴帽式建築。戴帽式建築隨著樓層加蓋不斷增寬、增厚,此時建築已定型,同時消抹日治時期遺留的痕跡。
從改建到登錄歷經八年
民國一〇二年,新莊國小前校長黃旭輝改建新采樓時,發現掩藏在水泥內部的紅磚教室,因此拆除二、三樓,試圖將紅磚牆復原。當時建築外層鋪上水泥,紅磚間隙黏著水泥砂漿,還有損毀痕跡,所以請師傅購買材料、紅磚修砌,再將水泥層層敲除。每個步驟需仰靠老師傅的精細手法,尤其敲水泥時要控制力度,避免紅磚缺角或殘留水泥。此外,紅磚上有許多孔隙,下雨時室內會多留水氣,容易有霉味,因此也要注意室內環境,開空調降低濕度。
隨著計劃一步步推行,面臨的是經費問題。輔導主任許森凱表示,因為修繕成本高,向政府申請後無法核定補助金額。但在過程中透過地方民意代表和議員協助,與市政府、文化局的聯繫,爭取登錄歷史建築。時隔八年,新北市政府於民國一一〇年四月廿九日公告,紅磚教室認定為歷史建築。
將教學效益最大化
新莊國小校長張信務將每間教室活化,給予四種教育功能,分別為復古教室、創客教室、烘焙教室和校史室。其中復古教室保留木製桌椅、老教室風貌,除了讓孩子感受日治時期留存的產物,也讓長輩勾起童年回憶;校史室擺放許多校史文物,有蠟版油印機、發票收銀機,還有各個時期的畢業照、紀念冊等,除了展示文物外,有時也會舉辦活動、開放參觀和提供上課使用;烘焙教室規劃手作食品課程,如鬆餅、爆米花等;創客教室則規劃木工課、雷射雕刻等活動。
「希望完整呈現教室,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輔導主任許森凱說。紅磚教室讓學生認識到新莊國小特有文物和歷史,但需修復經費高達一千萬,若能獲得政府、民意代表或各界支持,重啟「中棟整修工程計畫」,不僅是校內師生,民眾也可以了解新莊日治時期風貌,讓新莊國小新時代與舊資產共存,延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