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港慈惠堂 被留下的信仰中心

四周都是重劃地,唯獨被留下的慈惠堂。攝影/陳韋彤

【記者陳韋彤專題報導】位於新莊區新樹路上的後港慈惠堂,從開堂弘教到建廟,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早期周遭都是田地,供奉瑤池金母娘娘的慈惠堂是當地農戶們的信仰中心,庇佑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消災解厄,到現在仍有許多信眾,會到母娘神像前打坐,以求心靈洗滌及慰藉。

慈惠堂主神金母娘娘

後港慈惠堂是台灣慈惠堂分堂的第七間,在花蓮的總堂則有七十五年之久。後港慈惠堂的設計雖為兩層樓,但並沒有完全隔絕樓層,而是以通天的方式建造。慈惠堂常務委員張朝杙說:「就是因為這樣通天的設計,我們母娘廟才能讓母娘坐主位,如果二樓是完全封閉的,那主位就應該是旁邊的玉皇大帝了。」堂內除了有金母、玉皇大帝之外,也有月老、地母娘娘、齊天大聖、關聖帝君等神像。 

農村佃農們的信仰中心

原先後港慈惠堂周遭都是農田,住在這邊的人都是佃農,當時的慈惠堂,就成了這些農夫祭祀和祈福的信仰中心。沒想到塭仔圳的重劃,讓附近的農家都得搬離,後港這邊的大姓張家人們,四散到各地。原以為農戶們都搬離,周遭都變成都更用地後,慈惠堂會無人問津,但夜晚燈火通明的慈惠堂,卻意外成了醒目的地標,吸引許多路過的民眾進廟參拜。

母娘堅持以後港為家

慈惠堂之所以建在後港,是金母娘娘的堅持,曾經廟方有想將祂搬遷到北投,但金母娘娘不願意,也不願將廟宇遷到附近更大的地方。慈惠堂主委李蔡素美說:「我們問祂為什麼不搬?母娘只表示三十年後就知道了,結果正剛好三十年,就遇到塭仔圳重劃。」若是當初搬到附近,現在的慈惠堂可能也面臨拆遷的危機。慈惠堂每年除了過年以及母娘誕辰的大型慶典,也有點光明燈、安太歲、祭改、抽籤詩等服務,廟方也會以後港母娘慈愛協會名義,與瓊林里里長一同發放物資給需要的里民,為鄉里做奉獻。

廟方近年來也致力於讓更多年輕人加入,成為廟方的工作人員,協助廟方舉辦活動、導覽解說,也希望大型的陣頭慶典還有廟內許多重要的文化資產,像歷史悠久的神轎、神像,都可以代代傳承下去。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