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修復之路認識內心自我

新北市張老師舉辦兒少表達性藝術育療工作坊。新北市張老師中心提供

【記者王宇薇專題報導】位在新莊的新北張老師中心,會定期舉辦兒少表達性藝術育療工作坊,邀請講師吳明富授課「兒少」育療的相關課程。希望透過課程讓更多人認識藝術育療,並以實務操作的方式,介紹藝術育療的媒材,也增加課程的活潑度。

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

新北張老師中心所舉辦的藝術育療工作坊,和藝術治療不同之處在於,「治療」具有醫療的概念,較為學術同時也會受到醫療倫理和法規束縛,新北張老師中心約僱輔導員鄒宗邕表示,藝術育療工作坊希望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讓學校的美術老師、輔導老師、社工或是非藝術治療師也能幫助學生;不使用治療一詞也是不希望學生認為自己是「生病」的人,要用「治療」來解決問題。工作坊透過實務體驗讓參與者可以接觸到媒材,像是利用剪紙、摺紙的方式,摺出一個紙盒,然後放入自己的願望;或是引導他們作畫,從中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個案的不同情境。

在藝術中表達自我情緒

相較於育療,由藝術治療師執行的藝術治療過程較為嚴謹繁複,且是長期修復的過程,家長和個案的期待值更高。藝術治療師湯淨棋表示,在進行藝術治療時,她會提供更多結構上的指引,透過指引可以有更達到教育的作用,先看到個案的目標和需求,再引導他們透過創作來認識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像是她會讓個案以繪畫、拼貼來表現「心痛」的顏色,或是讓他們畫出自己的情緒。

藝術治療和育療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是用非口語的方式去傳遞訊息,幫助個案將無法說出口的情感,或是人生中的衝突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治療師會透過個案的作品以及提問來了解個案,希望將提問作為一個催化劑,讓個案可以去認識自己的問題,同時在過程中回顧自己過去的情感,並進行自我探索。

用作品完成心象思考

常見的心理諮商方式,多是諮商師以言語溝通形式和個案直接討論經驗,但藝術治療不會直接地去談論個案本身的故事,這對於在表達上有障礙或感知能力上相對薄弱的個案來說,能更有效的達到溝通的效果。

藝術治療的表達會運用心象作為思考,湯淨棋表示,它是一個心裡的象徵,如果個案的心中存有龐大、複雜的情緒,她會給個案白紙或是筆,請他們將自己的情緒畫出來,或是揉、撕紙張,透過媒材將情緒具體的表現出來。藝術治療的作品,對個案和治療師來說都是一個指標,作品會反應個案的心理狀態,如果個案的作品攻擊性強,在創作時用了很多流動性的媒材,讓桌面淹水且相當混亂,則可看出個案內在複雜和焦灼的情緒。因此個案的作品除了讓他們用非語言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情緒外,治療師也可以從中找出判斷的指標。

在藝術治療找到希望

當個案在接觸藝術治療後,自身內心從無法認識自己的情緒,到慢慢接受和理解自己的轉變是很大的進展。湯淨棋提到,對青少年來說在青春期會面對到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等問題。而孩子在一開始接觸藝術治療時,在表達自我情緒上多會遇到難題,但透過這樣的方式,能更加自在的用非語言的媒介去表達,「看到最大的轉變是他們開始願意去接觸原先覺得很困難的情緒,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跟內在能量」湯淨棋說道。對於不善於表達情緒的個案,無論是藝術治療或是育療,都能幫助他們在創作中自我療癒,並藉由這樣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癥結點,認識內心的情緒,也找回穩定的生活,讓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能更認識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