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新莊廟街,有故事的巷道

【記者余逸安攝影報導】因大漢溪帶來的河運之便,新莊地區在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北臺灣的中心都市,有「一府二鹿三新莊」、「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的美譽,而新莊港的繁榮也帶動了新莊廟街的發展。從廟街中三條古巷的故事,可一窺過去廟街的興盛。

古時的新莊廟街是米糧批發中心,中國商船至新莊港貿易,會到街上購買米糧,並請碼頭工人運回船上,「米市巷」便是重要的搬運路線。

種米所需要的水源,來自新莊平原上的張厝圳與劉厝圳。其中,張厝圳經新莊廟街北方,在尚無自來水的年代,這條圳除了灌溉外,也是民生重要水源,專門到圳邊挑水販售的行業因此出現,「挑水巷」即為當時重要的淡水運輸路線之一。

而廟街不只因商業發達帶來人潮,眾多廟宇聚集也使得廟會活動旺盛,扮演活動要角的布袋戲、北管、南管等藝文團體紛紛聚集「戲館巷」,巷內也住了許多教唱戲曲的師傅,成為當時的娛樂研習中心。

位於新莊路三八七巷的「米市巷」為搬運米糧至港口的重要路線。
壁畫由新泰國小師生製作,
以米市巷曾作為工人從碼頭搬運米糧至廟街的重要路線為主題。

巷尾的潮江寺,原址一樓做為碼頭工人休息用的「草厝間仔」,
二樓則為防禦用途的瞭望台。
而後將土地公與觀音分別移入建築內祭拜,改為寺廟,
曾於日治與民國時期翻修,遂成今貌。
新莊路二七八巷又稱「挑水巷」,在尚未建立自來水的時代,
是重要的淡水運輸路線之一。
水源來自廟街後方的張厝圳(日治時期經整併後改稱後村圳),
大致位於今日景德路下方。
巷口旁為新莊僅存的隘門遺跡,建於清代,
用於保護居民免於外敵侵擾,具重要防禦功能。
挑水巷內放置洗衣板,遊客可做出洗衣服的動作拍照,與背後的壁畫相呼應。
巷弄一側的住宅牆壁如今成了施工鐵柵,昔日挑水巷的歷史樣貌受到破壞。
新莊路三五九巷又稱「戲館巷」,因廟街商業發達、廟會活動旺盛,
各路戲館雲集至此。
壁畫由新莊高中師生製作,以布袋戲的五大類角色「生、旦、淨、末、丑」為主題。
此巷曾因布袋戲、北管、南管等各大團體駐演,
許多師傅在此教導戲曲,遂稱為「戲館巷」。

藍色牌子的「新西園」是「小西園」的兄弟團,
為巷內最後一家布袋戲團,如今也已遷出。
漫步曾是商業重鎮的新莊路,不坊找找三條隱藏在建築間的古巷,
尋訪當代繁華城市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