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星妤專題報導】現代都市中,學生能親自栽種、照料植物的機會不多,也鮮少實際接觸課本外的自然生態。中信國小透過建立生態農場,並設置許多區域,如:樹屋區、農場體驗區等,希望讓學生能透過實際操作更貼近自然、學習知識,使生態農場成為名符其實的「自然教室」。
紅土變綠意 學生的自然教室
中信國小生態農場建立於民國九十八年,由校內閒置紅土球場改造而成,目前已有十三年歷史。農場主要負責人黃勝傑表示,原先紅土球場與校內操場用途太相似,紅土球場使用率並不高。考量到善用空間與自然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中信國小決定將紅土球場改建為生態農場,希望能成立「生態、生活、生產」兼具的自然教育空間。
透過與自然相關的社團或課程,教師會帶領學生一同進入生態農場栽種植物,例如:A菜、洛神花等,並在種植過程中講述植物名稱或種植的相關知識。學生在生態農場中,從做中學、除認識植物名稱外,也有實作經驗。學生李佳恩與吳羽恬表示,透過課程自己更加了解植物的栽種不易,也發覺栽種方式並不只土壤種植一種。「因為我自己種過A菜,所以更了解農夫的辛苦。」李佳恩說。出自對生態的熱愛,李佳恩也會在假日拜訪生態農場,觀察植物的生長或者為植物澆水,希望自己也能為農場奉獻一份心力。
多方結合 多種可能
生態農場並不侷限於自然課,任何課程都可能與生態農場有所連接。教師方美金表示,她會透過鄉土課程帶領學生至生態農場認識生態,並教導學生該植物的閩南語唸法;也會於美術課程中引領學生至生態農場進行寫生。「那裡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小朋友在寫生的同時也很享受那樣的氛圍。」方美金說。
資訊組長黃勝傑是農場負責人,他的主要構想是將生態與科技教育融合。為此,黃勝傑架設網站,將生態農場中常見植物放上行動條碼,並持續建設生態農場之無線網路。希望搭配教育部「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政策,讓學生能夠帶著平板進入生態農場探索,並透過掃描行動條碼自己查找植物的相關資訊。
因生態農場已逾十數年,許多設施難免有所損壞。為此,中信國小積極找尋解決方案修復農場,也將舊有資源,如腐壞可能造成危險的木頭涼亭再利用,將涼亭的木頭支架製作為生態農場中的長椅,除了增加休憩空間,也將舊物賦予新生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未來規劃 綠帶延伸
綠帶是以種植帶狀綠地的綠化方式。未來,中信國小會透過此方式延伸生態農場,並降低圍牆高度、將綠地範圍擴大,希望學生無論在校園何處都能沿著綠帶走入生態農場進行自然探索。
「希望學生能夠透過生態農場從做中學,與課本互相驗證。」黃勝傑表示。中信國小希望透過生態農場創造契機,啟發每位對自然生態感興趣的學生,不侷限於自然課程也帶領學生進入農場,理解將書中所學與實際操作相互驗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