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曾韻儒專題報導】一聲聲重擊的鼓聲迴盪在熱鬧的廟街上,這些聲響是屬於新莊的印記,也是在地最知名的鼓產業。新莊有兩家手工製鼓廠,也有自己的鼓藝團,製鼓廠用傳統的手藝與匠人的精神製作出一顆顆精良的鼓,而鼓藝團則是用鼓棒,打擊出屬於新莊的氣勢。
打鼓的孩子不會變壞
新莊鼓藝團的學員們站在舞台上,打擊出陣陣磅礡的氣勢,也迴盪出屬於新莊的力量。「打鼓的孩子不會變壞。」新莊鼓藝團團長的女兒蔡蜜格說。當時政府鼓勵發展一鄉一特色,「鼓」在新莊非常發達,堪稱是新莊地方特色產業,所以鼓藝團團長蔡文儒決定創辦在地鼓藝團,讓新莊不只能夠製作出精美優良的鼓,也可以打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為數不多的手工製鼓廠
新莊早期是大台北地區的文化重鎮,加上新莊的廟街文化,製鼓產業上可謂是百家爭鳴非常發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店家也跟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在新莊廟街上。全台灣目前剩下的純手工製鼓廠屈指可數,不到十家的製鼓廠中,新莊就佔據了兩家,分別是「响仁和」以及「老仁和」兩家製鼓廠。新莊鼓藝團在舞台上表演時,幾顆聲音通透具生命力且傳響久遠的鼓,就是來自在地知名的製鼓廠「响仁和」。
老仁和的老師傅游榮三已年逾八十,十四歲從宜蘭到新莊學習製鼓手藝至今,有著專業的手藝以及老道的經驗,堅持這項手藝超過一甲子。每一個手工鼓在他的手中,都能夠被賦予鮮活的生命力。他的一雙耳朵也能聽出每一顆鼓的差異,在孫子吳瑋恩試鼓聲的時候,游榮三要走到店外的轉角聆聽鼓的聲音細節,因為每一步的距離所聆聽到的聲音都不一樣。甚至因為季節、濕氣、鼓棒的不同,敲擊後的聲音也都不一樣。
用匠人的心讓每一顆鼓活起來
製鼓是一項非常需要注意細節的手藝,要考慮的因素也非常多,從鼓桶的選擇、到削牛皮、撐皮,再到最後上漆並且能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鼓,每一道手續都不能馬虎,部分工序甚至不能出錯。例如製鼓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削牛皮步驟。每一張手工鼓的皮都是用真的牛皮一層一層削到合適的厚薄度,如果不小心出錯或是削過頭,那張牛皮就無法使用。所以製鼓的每一步都必須要非常專心謹慎,用匠人的精神才能打造出每一個能夠訴說故事的鼓。
「每一顆鼓的聲音都是活的,鼓就像是牛生命的延續。」响仁和年輕一代的老闆王藤說道。有別於機器製作出來的鼓,聲調統一沒有活性,甚至使用壽命不長等問題,純手工的鼓在這些長年打鼓製鼓的匠人耳中,是完全不同的,這些手工鼓有屬於「生命力」的聲音。所謂具有「生命力」的鼓是因為,牛皮在經過一道道專業的工序後仍然保有彈性,所以在敲擊的瞬間,鼓面與鼓桶震動出鼓聲的穿透力以及震盪出的力量,都是機械流水線無法比擬的。
新莊的鼓文化在近年透過政府舉辦的鼓藝節以及各界的採訪報導下,逐漸被認識並且被發揚光大。而這些在地的製鼓廠都不約而同地希望他們的鼓能夠走出台灣,將這一門好手藝推向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新莊鼓的生命力,也能夠讓悠遠的鼓聲繼續響徹在新莊老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