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魚復育 天使的守護

鍾宸瑞與小小解說員為同學導覽。攝影/張珈瑄

【記者張珈瑄專題報導】裕民國小復育淡水魚至今已超過二十年。由老師鍾宸瑞領軍,並成立「原生魚類守護小天使社團」,培育學生成為專業解說員,同時也將水生魚結合校內課程,拉近同學與水生魚的距離。

水生魚游進校園

民國八十九年台北縣(今新北市)在貢寮的水試所復育出一批蓋斑鬥魚,後經教育部下公文籌備教師研習,徵求各校養殖意願。裕民國小在民國九十年認養了一百尾,一半養在室內魚缸,另一半則是養在校園靜置水池,希望能抑制孑孓的孳生。沒想到因校園開放,水池內的魚皆被民眾帶回家,半條不剩。當時身為設備組長的鍾宸瑞,由於要負責規劃校內設施,因此查了不少相關資料,發現蓋斑鬥魚是台灣本土原生魚類,從民國七十八年就被政府列為保育魚類,民眾不得肆意飼養。

鍾宸瑞說,大眾對魚類的認知都始於從外國進口、作為觀賞用的水族館魚類,所以希望能讓學生認識一些本土魚類。從原先的教具室開始規劃養殖,一路擴展到走廊,擺放數十個魚缸,水生走廊因此得名。附近民眾聽到消息後,也紛紛將家裡閒置的魚缸贊助給學校。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鍾宸瑞認為需要有系統的組織,就在民國一百年創立「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並擔任創會理事長。

小天使的養成

水生走廊的魚缸超過一百個,照顧起來有些吃力,因此想讓小朋友共同參與,原生魚類守護小天使社團因此誕生。考慮到學生理解力以及社團施行效果,以招收五年級的學生為主,剛開始會教導對原生魚的基本知識,包含原生魚的定義、棲息場所、生活習性等,及相關保育的議題。接著讓學生了解該如何照顧水生魚,不單是餵飼料,要讓魚維持生命、魚缸的維護,水質及過濾器的保持都含括在內。

到了下學期,就跟著學長姐學習如何實際操作,等升上六年級就正式成為解說員,不只在下課時間向學弟妹講解,也為校外來賓進行導覽。擔任解說員的學生周湘庭、謝宛蓉起初在開始導覽時覺得有難度,因需熟記大量知識,不過也隨著經驗的累積逐漸上手。她們真切地說,對於能保護僅剩(全台灣)的幾缸魚感到很驕傲,未來畢業後也想繼續推廣水生魚的復育。

同時,學校將水生魚融入課程,除了自然,連音樂、美術都有了連結。如台灣童謠西北雨的歌詞「鯽仔魚欲娶某」的鯽仔魚就是台灣原生魚類;而美術老師則會指導學生將原生魚樣式刻在陶板上拿去燒,成品出爐後就會鑲在學校的角落,希望讓學生留下與原生魚的回憶。

身處都會區,生態教學不僅限於物種認識、環境保育,更提倡生命教育。鍾宸瑞認為解決臺灣原生魚棲地的問題有三育:復育、保育、教育,保育尤其為重,若是大家都能有保育觀念就能除去生態破壞、違法引進外來種等禍患;再者是教育,教育讓孩子從小扎根、擁有正確的概念,是必要措施。

談及未來,鍾宸瑞堅定地說:「繼續推動下去。」希望能讓民眾都接觸到台灣原生魚類,在環境允許下,往社區和其他學校推廣復育行動,像是新莊區民安國小、新莊國小也加入設置生態池的行列。即便復育這條路並不好走,保護瀕臨絕種魚類的成就感,讓鍾宸瑞努力不懈堅持了二十年,也讓大家注意到台灣原生物種保育刻不容緩的重要性。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