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傑茗專題報導】目前臺灣的身心障礙者人數大約有一百二十萬人,其中,新北市的身心障礙者人數為十七萬人左右,新莊地區大約佔了一成,也就是在新北市每十位身心障礙者中,就有一位是新莊人。身障者的就學及就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步上正軌,因此,新北市政府與伊甸基金會合作,在新莊幸福東路上開設「幸福小作所」,培訓有工作能力卻無經驗的身障者,讓他們更加順利地進入職場。
走入職場 從幸福小作所出發
新莊幸福小作所是伊甸基金會承接了新北市政府的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方案,主要以工作活動為主,像是手工皂製作、包裝代工、清潔工作,並搭配戶外活動、參加藝文展覽等,讓身障者培養工作能力外也可以提升社會適應力與社會接軌。
幸福小作所自去年一月開始接受個案報名,目前機構可服務人數為二十人,設籍新北市,年滿15歲至64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且具備生活自理、交通能力的身障者可以進行報名審核。小作所透過簡單的手作代工培訓,輔導身障者進入職場,讓身障者不再只是受照顧的角色,而是成為有生產力的工作者。
幸福小作所主任詹炳松表示,身障朋友在現存的社會環境中,仍舊處於弱勢,因身心狀況,導致無法與社會接軌,大眾的眼光也讓身障朋友更加排斥與外界接觸,進而影響了溝通、社交以及工作能力。幸福小作所除了培訓工作能力外,很重要的是讓身障朋友提升社會參與的技能,並達成與社會接軌的目標。
從被照顧到照顧別人
住在新莊區的高一學生李尚恩表示,自己有一位中度智能障礙的姊姊。從小到大,不管是待在日照中心或是請專人到家裡照護,姊姊一直都是處於被照顧的角色。在李尚恩的眼中,其實姐姐是有自理能力的,很多時候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在一直被保護的情況下,姐姐慢慢開始失去自信,原來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開始會過度依賴別人的幫忙。
直到今年初,姐姐加入了幸福小作所,慢慢找回自信,且更加進步。最讓李尚恩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晚自習回家,看到姐姐幫他煮宵夜,以前的他根本不敢想像這件事,姐姐在加入幸福小作所前,甚至會害怕火焰,現在已經可以獨自完成一道菜。
李尚恩也表示,姐姐除了在工作能力上有提升,在人際互動上也有明顯的進步,原本不曾聽他分享學校生活的姐姐,現在會主動詢問他今天在學校過的如何,家庭的氣氛與以往改變很多。
搭起與社會接觸的橋樑
身障者因身心狀況的限制,在就學到進入職場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容易被社會大眾忽略甚至排斥,不論是身障者本身或是其家庭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能夠自立並進入職場的身障者佔整體的比例不高,不同身心障礙別也會有所影響。伊甸基金會透過幸福小作所的方式,從工作培訓到社交適應,為身障者打造一條與社會接觸的軌道,並希望能在未來持續拓展培訓機構,讓更多的身障者可以有機會進入職場,用自己的能力回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