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昱萱專題報導】自民國一〇八年開始,福營國中數理資優班(以下簡稱數資班)舉辦科普服務營隊,由數資班老師李宥霖帶領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去到各地偏鄉小學進行科學教育。學生們擔任老師,教導偏鄉孩童科學原理、並帶他們實際操作,以此培養數資生的臨場能力。
當老師前的準備
「我覺得帶他們出去,是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李宥霖說道。他認為數資生雖然擁有資源較多,但平時並無機會付出。李宥霖希望數資生能將所學技能完善運用,並培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李宥霖開始訓練他們到其他學校進行科普服務。在七年級每個禮拜會排一節「小實驗大學問」的實作課,教學生如何準備材料、引導和教學。老師會親自示範對國小生的教學方式,讓數資生學習相關教學技巧。此外還有科學探究課讓學生們去研究成品,比如製作跳跳板,同時也要研究如何讓裝置跳的更高,經由課程的累積下,學生也能更了解要使用何種技巧來協助國小生。
然而,教學並不是簡單的事。李宥霖表示,學生在第一次上台時會緊張到講不出話,或是面臨到小朋友聽不懂、不理會的情況。當學生在台上不知所措時,老師會適時引導小朋友,比如問這是什麼現象、是否有遇過這種情況等。而學生在面對挫折時也會和老師、同儕們討論,積極詢問更好的教學方法,透過合作增進同學間的默契。
教學上會根據年齡層去調整課程,國小低年級課程會傾向於繪畫、剪紙等等,讓他們去發揮創造力,高年級會選擇操作型的活動,比如製作竹筷槍、跳跳板等需要不斷去調整、測試的實驗。學生盧薏、黃尹萱、曾楷睿表示,今年去到南投大鞍國小,小朋友能體驗物理和化學課程,物理類如雙星運動、不倒翁;化學類如製作分子實驗,將海藻酸鈉滴入乳酸鈣,產生膠黏作用,形成一顆顆晶球。
偏鄉教育的困境
科普服務最大的困難就是找目標學校。輔導主任李志芬表示,每年寒暑假有許多大學營隊到偏鄉學校進行教育服務、史懷哲計畫等等,因此大部分偏鄉學校受到許多協助,她也說到並非所有學校都想在寒暑假辦活動,所以會著重選「非山非市」的學校。非山非市學校資源匱乏、缺少能見度,因此更需要受到協助,也較為願意接受科普服務。
李宥霖表示,營隊服務會進行夜宿,他們會請校方提供一間空教室和洗澡空間,也因此獲得一些有趣的經驗。比如學校會提供泳池的沖洗室或殘障廁所洗澡,因位於山區,免不了出現蟲子、蟑螂等生物,甚至有學校沒有洗澡的地方,學生和老師們會到附近民眾家洗澡。雖然過程是辛苦的,但在不同的體驗下留下了許多回憶,再回想時也能感受快樂,珍惜擁有的資源。
「我希望數理資優生是有溫度的小孩。」李宥霖這麼說。小朋友在體驗完後會向他人分享課程,也會不捨學生的離開。科普服務拉近了數資生與小朋友們的距離,也讓學生懂得去觀察別人的感受。
將科普服務傳承下去
目前數資班已去過八所學校,新北有烏來中小學、瑞濱國小、吉慶國小、安溪國小、九份國小、瓜山國小;外縣市有彰化萬興國小和南投大鞍國小。福營國中校長李文旗表示,藉由這些服務來驗證學生是否吸收課堂的知識,有效學習,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學習感恩的心。
尋找學校的過程不容易,但老師們仍秉持一顆熱忱的心,去迎接學生的蛻變和成長,相信未來科普服務能成為人人皆知的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