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延燒 孩童心理健康不能等

專輔老師簡老師在處理輔導相關事宜。攝影/楊竺穎

【記者楊竺穎報導】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確診與居隔的個案依然快速增加。先前教育部曾規定心輔人員不宜進行線上諮商。但因隔離而減少對孩童的關懷,造成心輔量能的低落,孩童的心理健康被忽視等問題。教育部也應因疫情降級在二〇二一年,開放心輔人員能進行線上諮商。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代表林廷翰認為,就專業角度來看,心理治療和輔導不宜中斷,不建議更換輔導人員或心理諮商師。他提到:「因疫情而隔離或先前居家上課,無法社交或外出,其實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響。」越來越多人患有恐慌或焦慮的症狀,再加上心輔量能本身不足,若心輔人員無法於隔離期間進行關懷、諮商,將加重業務負擔。

 新北市教育局特殊教育科輔導員許小姐表示,若輔導個案本身確診,或各項輔導人員、專輔教師確診、居隔無法上班,業務將無人代理。許小姐說明,後配合疫情降級,專業人員透過電話諮商也能列入服務次數,但基本上較希望能實體面對個案,透過電話諮商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實行。

 新北市丹鳳國小輔導處主任許又夫表示,因先前居隔或確診停課的規定為滾動式修正,單一確診個案發生時,是採全班停課的方式因應,避免情況緩不濟急,便需要線上諮商輔導。林廷翰建議,若欲提升孩童求助意願,最根本的方式應從教育著手,讓孩童了解情緒覺察以及如何因應壓力,並且降低孩童因同儕眼光而不敢主動求助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新北市丹鳳國小專輔老師簡君倫說:「我們規劃生命教育課程,如認識情緒和面對壓力,也進行憂鬱自傷防治、網路成癮宣導。」學校除課程宣導外,也有電話諮商、網路信箱,甚至「阿丹與小鳳」的實體信箱,若孩童有心情和個人私密問題可以寄信。同時透過校內的親職輔導專刊、專欄佈置,教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許又夫說,由於國小孩童較不易主動表達或覺察,因此增加老師覺察的專業知能,安排增能研習,提升老師專業的輔導能力更為重要。孩童心理健康不應中斷,除導師本身,平時教導學生認識自己情緒尤其關鍵,一同提升心理健康相關知能,更能有效改善問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