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伴攜手 用雙語談國際大小事

學童與大學伴進行數位雙語教學。中信國小提供

【記者陳星妤專題報導】中信國小配合教育部雙語數位學伴計劃,申請與輔仁大學合作,利用一位大學生指導五位小學生的方式,在課程中以雙語方式探討國際及台灣相關議題,如台灣地形、文化衝突等。並在課程規劃中融合Kahoot!、Google表單等,使學童於學習知識之餘,也能使用多種線上軟體增加課堂中的學習動機。今年為該計劃實施第一年,以三個學期為一單位進行實施。

教學方式蹦出新火花

 談到雙語數位學伴計畫與一般雙語教學的相異之處,督導教師羅紫菁表示,該計劃採線上方式進行,不會因為請假而造成進度落後,且雙語數位學伴計劃的教學內容為國際與台灣間的議題。於課堂中,大學學伴會運用許多生活例子與小學學伴討論,如:食物與文化衝擊的關聯等。透過彼此分享及自我思考,學童不僅於雙語對談中習得廣泛的詞彙,更能嘗試將生活大小事與國際連結,對於課程內容也能有更深刻的記憶。學生謝東旭則認為,雙語數位學伴計劃比起一般的雙語教學更為有趣,大學學伴準備之遊戲、搶答等多元教學方式,大大提升了他的學習動機。

 教務主任黃小紋表示,台灣逐漸邁入國際化,但現代學童卻普遍缺乏世界觀,對於國際間的重要議題認知相對缺乏。中信國小認知到國際教育的重要性,平時已在課程中盡量加入國際議題,如:剩食教育、新住民等。但因中信國小的一般雙語教學多切合藝文領域,內容偏向藝文相關。而相較之下,雙語數位學伴計劃較為彈性,將各種國際議題作為主題進行課程,使大學學伴引導小學學伴,進一步了解世界。

平台不一 數位困境

 雙語數位學伴計劃也因為教學平台相異而遇到困難。羅紫菁及鄭媛元發現,計劃中使用之線上教學軟體與國小學童平時使用的並不相同。計劃中使用的軟體為大學端常用之Teams,而國小學童大多使用Google Meets進行遠距離教學,因此,也會造成學童對於軟體的不熟悉,但透過多次的練習及教學,目前學童已克服技術問題,熟悉平台。

 羅紫菁及鄭媛元也提及,雙語數位學伴計劃中,大學伴可能會因為線上教學,而無法確切評估學童的學習狀態。「因為線上的關係,小朋友遇到困難可能因為感到害羞,而與組員求助。雖然問題都能順利解決,但大學伴可能會無法接收到學童的需要。」羅紫菁說。鄭媛元也表示,雖然最後學童互相幫助都能取得成效,但大學伴對於學童的學習評估卻可能因為如此而不甚準確,後續的解決方式值得討論。

持續推動雙語教育

 雙語數位學伴計劃不僅透過雙語與國際議題融合,更讓大學學生與小學學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黃小紋認為,雙語數位學伴計劃與一般雙語教學相同,都是透過兩種語言來學習一個主題,「想讓孩子知道,英語就是一個溝通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學科,就像講中文一樣,只是為了溝通與表達自己的想法。」黃小紋說。秉持著這樣的初衷,學校將會持續推動雙語計劃、創造更多雙語環境,讓學生能更自在的使用語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