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河廊:大新莊的「清溪川」

整治中的中港河廊。黃孟偉提供

【記者盧信揚專題報導】中港河廊在今年二月至三月時,舉辦新北鯨彩中港光雕展,繽紛了中港河廊周邊區域的夜晚。整治前的中港河廊,是新莊居民記憶裡的嫌惡設施,不僅水質髒亂,河道兩邊還堆積許多汙泥廢物以及垃圾。為此從民國九十七年起實施整治計畫,中間經歷一次首長交接,終於在民國一〇一年整治完工,中港河廊成為新莊著名休閒地標。究竟昔日的中港大水溝,是如何蛻變為台版清溪川呢

廢水通通流 垃圾廢物引惡臭

 新北市水利局志工隊顧問劉旭輝指出,由於工業發展,人口開始增長,水質受到汙染,越來越多的田地被工廠還有住家取代,加劇汙染情形。劉旭輝說明,早年生態環保意識尚未普及,民生用水都排放到中港大排,工廠也設置暗管將廢水排到河道裡,民眾也會丟棄垃圾。水質惡化的來源不僅如此,劉旭輝補充,早年中港大排的污水也包含上游宏泰市場的廢水。 

 新北市水利局水利工程養護科工程師李玉馨指出,中港河廊歷經兩次整治。民國七十八年的整治是為解決下大雨淹水的問題,民國九十七年的整治就是針對水質污染的問題。

設置箱涵廢水地下化 分散排洪水量

 中港大排全長2.3公里,上游與下游的斜率低,流速慢,而且河道面積較窄,加上淤泥堆積,下大雨便會淹水,甚至淹到路面。面對這樣的環境因素,擔任河廊整治設計師黃孟偉表示,在設計時,將兩旁河廊的溝渠造成箱涵,把生活廢水集中到裡面,將廢水送到汙水處理廠,再把處理好的水放流,因此解決了都市美化還有惡臭的問題。

 另外,有關整治淹水,黃孟偉解釋,不論豪雨還是颱風天,兩側箱涵還有中間水道為疏散雨量的渠道,所有的水被分散處理後,提升水質乾淨度,因此既解決淹水,也降低環境污染。

開闢藍帶綠廊 標竿韓國清溪川

 整治過程中,政府多次舉辦說明會與在地居民溝通。黃孟偉表示,原本計畫將樹木暫移用來設立箱涵,等建好後再移回,但在居民還有學者的反對之下,將箱涵退到樹木的後面,保留了綠帶。當時中港河廊附近,並沒有什麼開放空間,黃孟偉強調,這項整治主要參考韓國清溪川,而且中港河廊附近缺少公園綠帶,因此整治過後,形成了帶狀公園,便是所謂的藍帶綠廊,中港河廊也成為後續各縣市河川整治的模範。

 回顧當時,黃孟偉認為,保留樹木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樹木移植後還是會受到傷害,移植回去,綠帶的效果可能不如今日,而這也是所有在地居民一同參與的成果。

 李玉馨也說明,河廊的水源來自水資源處理中心,晴天時,河道採內循環流動,給予市區民眾親水的空間,下大雨或颱風時,就會將水流引到二重疏洪道,但近幾年還沒發生過,因為左右兩邊的箱涵已經足夠排水。

生活休閒新空間 多元環境教育

 如今,中港河廊已從過去的臭水溝,成為在地民眾休閒的好去處,居民洪堯林表示,以前散步要去新莊運動公園,現在散步只要來河廊走走就好了。然而,中港河廊的變化不只如此,劉旭輝說明,整治後在河廊底下種一些水生植物,整體而言提升了環境的自然生態。

 黃孟偉則指出,中港河廊每段設計不同,第一段是水舞區,第二段自然景館區,而第三段靠近新市政的區域,設置活動區,最後段則為自然生態培育區,讓河廊呈現多元主題的活動空間,讓民眾的假日生活有新選擇。

 整治後的中港大排,不僅改善環境汙染的問題,河廊也從原本放洪的渠道,成為在地居民的開放活動空間,因應每一段區域的都市紋理,美化市容環境,同時,開創台灣藍帶綠廊的首例,甚至也將環境教育納入設計,譬如在河段中間曾經設置的中港大排願景館,敘述河廊的整治始末,以及最後一段的生態培育區,讓民眾重新認識河廊的生態環境。

 然而,劉旭輝也提醒,整治後的中港河廊雖解決廢水問題,但仍有民眾隨意放養魚類,破壞水中生態,增加水資源的負擔,這會是中港大排未來要解決的問題,另外如何思考讓城市融入自然生態化,也是一大課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