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入校 幫老師也助學生

與恆毅中學合作的心理師蔡明娟。 蔡明娟提供

【記者蔡斯媛專題報導】心理健康問題在現今社會中逐漸被重視,而在校園裡,基於校園安全友善氛圍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受到極大的關注。為符合學生輔導法中的三級預防輔導模式,除了導師和輔導老師的即時介入,恆毅中學也外聘了心理師,用其專業性,以及相對於學生來說是無關聯的角色來提供協助,塑造更強大的校園安全保護網,也提升了輔導工作的品質。

校園心輔的中流砥柱

   以恆毅中學為例,作為私校和完全中學,學生與同儕間的人際互動時間較長,也較易受到家長對於課業上更多的期待。校方設置了共四位輔導老師,一位輔導老師需負責三個年級的個案,雖符合法律規定的狀態,但以比例來說心輔資源可能相對不足。

    對此,校方與定期駐校服務的心理師蔡明娟合作,會有每月兩次的入校晤談時間,讓學生能夠相對即時的得到協助。就三級輔導而言,通常會以導師方進行初級處置,評估學生狀態後觀察是否需要輔導室介入,再由輔導老師進行個別晤談,針對個案的回應和肢體語言進行判斷,若個案需要專業協助,便會交由心理師後續處置和評估情況,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校外醫療資源處理。

    心輔組長許婷婷認為,專業心理師的定期入駐讓學校的整個心輔系統能更有秩序的進行,並且能針對學生是否迫切的需求進行盤點,如同醫院急診般的優先順序,及早為重要個案安排時間。

破除「被輔導」的恐怖標籤

    恆毅中學的輔導室內設有兩間晤談室,牆面刷上飽和度較低的淡色系,軟沙發和適宜的擺放距離,試著營造出使人放鬆的環境。在晤談室外,也設有一般閱讀區的軟座與木桌,書架上陳列著漫畫和書籍,歡迎學生自由進出,希望能藉此減少他們對於輔導室的恐懼感和疏離感,讓他們願意主動踏進輔導室。學生不必過度排斥晤談,因為心輔並不該是被標籤化的事情。

    心理輔導是長期的,是無法立竿見影的,感覺晤談沒有效果,可能是時間不夠長而致。蔡明娟認為,學習並適應一門學科都需要這麼多年,更何況是心理上的困擾。不管是對於學生或是輔導人員,當無法短時間看見效果和改變時,可能會造成家長的擔憂和輔導人員的挫折。輔導主任張吉勝認為,只要學生願意繼續接受輔導,便是一種進步以及對於輔導人員的肯定。

    心理師作為一個「陌生人」的身分,不僅能幫助學生,就連教師和家長也都能夠申請諮詢。在應對師生問題及校方期待所致的壓力上給予保密性的談話,心理師的權威性也能使得家長對於親子關係的處理更有方向進行調整,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於精神醫療的接納。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