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藩籬 了解新移民

曾女香老師和學生一同穿著越南服飾。新莊社區大學提供

【記者楊竺穎專題報導】新莊社區大學自今年九月開設為期十八週的越南語與越南文化課程。課程講師曾女香因本身為越南人,更能讓學員瞭解越南道地的文化和語言,同時也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幫助社會新鮮人有一個學習新語言的平台,有機會往國際性的市場發展。

偏見仍存在 用自身力量改變社會

 曾女香自三十八歲從越南嫁到臺灣,當時明顯感受到新移民的行為時常被放大檢視。此外,對於她們的稱呼,像是「越南新娘」,在媒體報導中也以負面報導居多,如「嫁來臺灣是為了寄錢回娘家」、「沒有感情的買賣婚姻」,甚至是「拿到身分證就會逃跑」等,因此更加深社會對於她們的刻板印象。這些不面連結對於新移民女性是不公平的。新移民母親欲避免離婚後被遣返,為孩子只得忍氣吞聲;雖政策已逐漸改善,新移民得以取得身份證,但民眾的偏見仍存在。

打破刻板印象 認識越南文化

 曾女香表示為了破除偏見,要讓更多臺灣民眾實在的了解越南文化。她談到,最初會在臺灣求學,除了因臺灣不承認越南學歷外,更是為了幫助同樣來自東南亞的姐妹們,才選擇研讀法律。本身擁有東南亞文化講師認證的她,除擔任此課程的講師,也到各學校和社區演講,期望藉此改變社會對於新移民既有的看法。新莊社區大學當初開設此課程的原因,是希望民眾能了解其他民族的民情、文化,更藉由課程和活動打破社會對於越南、甚至新移民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她也說道:「現在政府聽見了我們的聲音,所以後來嫁來臺灣的姐妹非常幸福,無論是求學或是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本身是台灣東協新住民家庭成長學會的副總顧問鍾奇龍,是課程的班長,因為對於東南亞文化的興趣,以及時常會到越南旅遊,拜訪在當地工作的弟弟,因此非常想學好越南語。長時間學習越語的他,更成為課堂作業的範本,總是幫助同學一起學習,他說:「學習越南語對我來說非常有趣,我也常常跟越南朋友出去玩,甚至可以唱越南流行歌。」。

 鍾奇龍以自身對越南文化的了解與當地旅遊的見聞,分享給課堂中的臺灣民眾,更將臺灣文化分享給老師以及越南的同學和朋友,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不分族群、年齡 一同快樂學習

 課程除臺灣民眾外,本身為越南人的農于仟同學,因原本居住在越南時未能學習越語,雖能聽、說,卻無法讀、寫,來到臺灣才有機會進一步學習。她說:「課程除學習語言外,也可以了解到臺灣的文化與習俗。」老師上課時會將越南文化與臺灣本身的文化民情比較,不只讓學生了解越南風情,也使新住民學生能更快融入臺灣的社會現況與生活環境。

 除族群廣泛外,在年齡上也橫跨青年到長者。銀髮族學生劉同學,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抱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來參加課程,他說:「我會來上課是之前去了一趟越南,因為覺得越南語和英文、中文都特別不一樣,所以想更加了解。」劉同學表示,雖然學習越語十分困難,但探究越南文化非常有趣,也讓他更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

 無論是老師抑或學生,都在課程中學到不少新知,透過彼此溝通與交流,族群間的藩籬也逐漸消失。尤其新莊區為新北市新移民人口第三高的地區,除鼓勵對於越南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多利用這樣的課程資源在空閒的時間學習外語,更藉此充實文化涵養,促進新莊地區的文化交流。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