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傳愛計畫介紹。 攝影/張傑茗
疫情爆發 醫療量能不足
【記者張傑茗專題報導】從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療量能不足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針對新冠肺炎及呼吸性疾病等重症患者,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目前規劃新增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Center, RCC),改變原本呼吸重症患者的醫療模式,藉此提升醫療量能,輔大醫院預估在新增完畢後,每年可以服務超過一千位以上使用呼吸器的病患。
呼吸重症治療過程
需使用呼吸器的重症患者治療流程會先從加護病房(ICU)開始,分為四階段,每階段皆為期二十一天,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急救治療,除了無法脫離呼吸器外,無其他緊急治療需求,則進入到第二階段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RCC)進行照護復健。第二階段結束後,第三階段由醫生評估復健狀況,是否仍需住院觀察,若需要則會到呼吸照護病房(RCW)進行,而復健狀況良好的病患可以直接進入第四階段居家照護(Home Care),在家裡進行後續休養。
目前在輔大醫院內需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在加護病房內住院超過二十一天後,若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需要轉院至其他醫院的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進行照護。轉院時,每次移動的成本以及風險,都需要由病患自行負擔,未來輔醫新增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的情況下,可以大幅降低轉院所帶來的風險。
新型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
輔醫此次新增的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與傳統模式不同,傳統模式下,在RCC階段才開始實施多元治療訓練,像是床邊復健、吞嚥練習等等,而新的照護模式將引進科技結合,在ICU階段就進行多元治療訓練,到RCC時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協助患者脫離呼吸器,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輔大醫院呼吸重症組呼吸治療師王雅萱,分享促成輔大醫院著手規劃RCC的主因。二〇二一年五月中旬,全台灣宣佈三級警戒,確診人數攀升,歲數高達八十一歲的歐爺爺,因陪伴妻子至醫院洗腎的緣故,意外確診並進入輔大醫院治療。歐爺爺出現呼吸困難及衰竭的情形,需要呼吸器輔助才能維持呼吸功能,中間也發出了多次病危通知,最後有驚無險,透過手術脫離危機,並進行後續的復健。
在原先的健保制度流程下,歐爺爺使用呼吸器超過二十一天,需轉至RCC進行後續的治療,在疫情的影響下,為避免不必要的傳染發生,歐爺爺得以留在輔大醫院繼續進行呼吸復健。經過輔大醫療團隊的協助,歐爺爺在四個月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並轉至護理之家進行復健。
疫情下,有許多突如其來的改變,醫護人員更是首當其衝,輔大醫院募款室專員陳筣琪表示,輔大醫院重症治療團隊透過創新的亞急性呼吸病房,讓更多像歐爺爺一樣需要被長期照顧的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