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莊故事遊藝隊成員介紹水圳舊址。 攝影/蔡斯媛
【記者蔡斯媛報導】老宅對於年輕一輩來說是歷史,但對老一輩來說是生活。跟隨新莊故事遊藝隊走訪了大街小巷,曾經的水圳變成現在的單行道、宮廟裡石柱上鐫刻著已有數十載的龍紋,以及早已被住房覆蓋的舊劇院原址等等。聽著人們敘述他們的日常與記憶,建築與歷史是真實存在。若它們沒有被一遍遍的重述,隨著現代化的影響,老街漸漸沒落,那些沒有被記住的日常生活便會隨著斑駁的磁磚慢慢凋落。
一腔熱血 遊藝隊出發
遊藝隊的每一次走讀活動會出動四到五名成員,分別介紹不同的地點,也因為各自準備的和擅長的都不同,每次的導覽對其他成員來說也是新的學習和發現。除了文獻的閱讀和資料蒐集、實際採點外,遊藝隊也會採訪當地耆老,綜合多方的概念,如新莊的轟炮台活動,成員唐國龍更是親自向新莊教會的理事長借了轟炮台的本體,讓參與者能近距離觀察和觸摸。
「如果無法跟新莊有其他連結的話,那麼這只是個睡覺的地方而已。」新莊故事遊藝隊成員楊雨青說道,這也是遊藝隊成立的原因之一,想讓更多人了解在地,想讓更多人產生地方認同,雖然文獻上也能有資訊,但屬於在地人的「生活感」是無法被替代的。透過在巷弄與廟宇間的走讀,用分享地方生活的方式,就如同和朋友聊天一樣,一同觀察舊式騎樓天花板的特殊構造,步行過曾經為公館溝的小路,試著將地方發展與故事串連在一起。
我給你餅 你給我心得
除了遊藝隊的解說,現場也會有擅長不同知識領域的參與者,例如以閒聊的方式,介紹著武聖廟「螭虎圍爐」窗櫺承載著的文化痕跡,也會彼此交流探究牆上的圓潤有勁的刻字,究竟是哪個流派的書法字體。
新莊的特色美食鹹光餅是每一次導覽的完美收尾,二十個人圍著圈坐下,邊享用鹹光餅的同時,大夥們會一個個傳遞麥克風,分享各自的走讀心得。參與者中有為了回憶兒時記趣的、想知道新莊在地美食的、欲認識廟宇壁畫歷史的,也有想多方交流的文史工作者等。在地人藉此能重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區域,而來參與的外地人也可能反過來去思考,自己的故鄉或居住地是否也有值得分享的故事能告訴他人。
穩定前進 傳承地方認同
新莊遊藝隊由於分享知識所帶來的快樂,以及對於新莊無可救藥的熱情,八年來堅持每月舉辦一次走讀活動,即使在疫情的影響下,也會將活動改為線上的簡報導覽,而非直接停辦。他們認為只有將文史不斷地宣傳,引起更多參與者的共鳴,才有機會將建築的記憶傳承下去。遊藝隊也會有相關的學員培訓課程,藉著新成員的加入,使得遊藝隊能在人員輪替上更彈性,使得導覽活動能有新舊成員不同觀點的解讀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