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地景田野化 深入區域訪查

展覽開幕座談會現場。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記者陳韋彤報導】繼二〇一七年宗教地景在中永和地區做「街頭巷尾有神明2.0」田野調查計畫後,二〇二〇年又以「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為主題,開始在新莊地區著手調查。在二〇二二年九月至十月底於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此次研究新莊不同宗教的成果。

 宗教地景原先只是一個普查計畫,希望能透過訪查的方式將台灣宗教地景做統計,讓GIS系統可以定位每個據點,幫助台灣宗教迅速建立健全的資料庫。但這樣的普查,只能統計數量、地點,無法深入了解各地區宗教特色,於是調查單位輔仁大學宗教系與宗博館協商,希望可以以區為單位,深入調查各區域宗教歷史最悠久或影響力較大的據點。

 以天主教為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大部分天主教教堂的建點,都是大陸人或是移民所建,而新莊地區只有少數移民教友,也讓建點困難。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區的繁榮,新莊的移民需要信仰,天主教才慢慢壯大起來。輔大宗教系主任鄭印君說:「新莊區人民之所以能夠比中永和地區人民相處更為緊密,是因為他們的組成較為單純,使他們能團結,讓新莊發展起來。」

 鄭印君表示,台灣雖然有很多廟宇但人們較少深入了解宗教知識。因此他們希望可以將這些資料,透過展覽或是走讀的方式呈現給在地的民眾。宗博館主任林芷頡也表示,希望宗教地景這個展覽能越做越廣,不只是中永和、新莊。未來他們也會秉持著完善台灣宗教地景資料庫、培育田野調查人才的方向前進,希望能為國內外的人文研究盡一份心力,也為台灣歷史文物記錄它們的故事。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