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佳妤專題報導】隨著台灣人口結構的快速高齡化,預估將在民國一一四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伴隨著老化而來的慢性病、失智、失能狀況也將大幅增加。為了因應不斷增加的長照需求,我國也在民國一〇七年制定的長照十年2.0計畫中推出「喘息服務」,期望透過擴大服務對象與項目,減輕家庭照護負擔,讓家屬與長者都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將心比心,翻轉照護悲劇
目前長照2.0有提供居家喘息、機構喘息、日間照顧中心喘息、小規模多機能喘息以及巷弄長照站,只要經由縣市照管中心評估被照顧者的失能等級,確認符合條件後即可申請這項服務。其中,喘息服務的自付比例也會依據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有所差距,其餘將由政府負擔。一般家庭自付16%,中低收入戶僅需自付5%,而低收入戶則會全額補助。
根據衛福部調查,目前台灣約有七十九萬名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每位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時間7.8年,且每天長達十一小時。不僅在身體、心靈、工作上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許多照顧者因此患上失眠、憂鬱等疾病,最後甚至可能釀成「照顧悲劇」。
台灣居護私立居家長照機構業務負責人陳睿禧表示,許多家庭照顧者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只能獨自承擔,壓力累積到臨界值時就可能會選擇自殺或是虐待自己與失能者。陳睿禧也說:「我覺得台灣社會還沒帶動每個人都認識長照,只要有真正接觸到長照服務的家屬,透過專員協助,多少都會有一個宣洩壓力的方式,減少照顧悲劇發生的機率。」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曾遇到個案為了照顧丈夫的奶奶,將原本的工作辭掉,所有照護壓力都積累在她一個人身上,連身體不適短暫下樓去藥局都會被家人講閒話。在種種壓力之下,甚至萌生出一了百了的想法,幸好個案在醫院公佈欄上看到了家總專線,決定撥通電話。張筱嬋說:「那通電話我們講了將近兩小時,或許很多資源她用不上,但我們的社工可以站在她的角度、傾聽她的煩惱。後來這位個案也時常會參加我們的活動,更知道如何緩解照顧上的壓力,翻轉可能發生的悲劇。」
叁角梅,創造熟齡質感生活
為了整合長照資源並以個案為主軸去進行專業照護,「鄰里照顧」便是長照2.0當中關鍵的改革。台灣居護執行長張宏庠說:「很多長輩因為年紀大行動不便,他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區,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鄰居照顧鄰居的概念,讓長輩能在地老化,自主尊嚴的生活。」
位在板橋區的叁角梅長照故事館對於當地社區來說就是一個溫暖的存在,身為護理師的台灣居護董事長汪秋蓉曾在這棟超過四十年歷史的老宅中照顧一對陳姓夫妻長達八年之久。而在服務善終後,汪秋蓉為了發揚老人安養與長照精神,因此到靈堂向長輩許願,同時向子女提議,希望能賦予這棟老宅新生命並改建為巷弄長照站,作為陪伴社區的特色據點。
叁角梅長照故事館裡頭仍擺放著舊時的家具與照片,處處可見陳姓老夫妻生活的痕跡。張宏庠說:「阿公阿嬤在那邊成家立業,這棟老宅充滿了他們幾十年來的珍貴回憶,非常具有歷史價值,因此我們希望保留它的原始樣貌。」他們也以此為根基,將這裡發展成特色據點並結合照護資源,希望長輩們都能在此空間回歸自立生活。
透過社區長照據點能與周邊產業、照護資源進行連結,同時叁角梅長照故事館也提供各式多元課程,例如手作果醬、花藝課程等。與一般長照機構舉辦的活動不同,叁角梅更像是一個文創藝術空間,鼓勵社區內的長者們能夠走出家門,一起好好生活。台灣居護品牌經理蔡沐芙也說:「上次有長輩為了上花藝課程還特別從從花蓮坐遊覽車過來一起享受文創藝術的氛圍,長輩們在退休之後可以在這邊找到屬於自己的質感生活。」
張宏庠表示,想要延緩長輩們的失能、失智狀況最重要的就是補充營養、運動以及社會參與,而叁角梅長照故事館提供的課程從早期的團康活動到現在的文青手作都能讓長輩們在邁入老年之後維持人與人的連結,照服員也會將社區內的個案們帶出家門,一同參與課程讓長輩保持活力、健康生活。
「喘口氣」,幫你卸下照護重擔
居家喘息服務的出現減輕了許多照顧者的壓力,但仍有許多民眾對此服務不甚了解,事實上在民眾申請完後會由長照機構的個案管理師到家中了解個案需求並制定計畫,再由專業照服員提供服務,例如:協助沐浴、備餐、服藥、陪同運動等。
喘息服務的推動給予辛苦的家庭照顧者一個短暫休息的時間,讓照顧者也能保有自己的生活圈。此外,適當緩解心理壓力也能夠提升照顧品質,讓全家人都安心。家總也特別為了辛苦的照顧者提供豐富資源,例如從一〇四年開始在各地設立的「照顧咖啡館」便是透過與社區小型咖啡館合作,讓照顧者能有一個喘息的空間,調適情緒。咖啡館中會提供免費飲品並設有書報區刊登最新長照資訊,同時咖啡館也有設計明信片讓照顧者可以在這裡透過書寫與自我對話或寫信給久未謀面的家人朋友。
除此之外,家總也設有喘息學院、照顧電視台等,不僅常舉辦許多紓壓活動,也會邀請照顧者們以及專業人士分享自己的經驗談。張筱嬋表示,之前有位男性照顧者是廚師,因此便時常來到學院當中教導其他人如何替家中失能長輩快速備餐,透過照顧者之間的相互交流獲得成長、重拾動力。
張筱嬋說:「大家的焦點常放在失能者身上,這些背後的家庭照顧者往往在我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成為最先倒下的病人,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每個家庭與個案的狀況都不同,他們在漫長的照護過程中時常會因壓力及人際上的疏離產生強烈孤獨感,稍有不甚便可能發生照護悲劇的問題。因此張筱嬋希望透過傾聽、理解,以及各式喘息服務讓照顧者們能獲得支持與鼓勵,翻轉人生低谷,獲得真正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