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鮑琇微報導】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使得現代人的消費型態也日趨多元,其中,跨國二手拍賣市場尤為興盛。在二手拍賣的商場中無奇不有,大型家電、古董收藏,選擇豐富、物美價廉,但若你發現所中意商品的介紹欄內,寫道:「來自某人的遺物」,是否會影響購物意願呢?
在海外拍賣市場中,來自日本的商品向來是臺灣人的熱門選項。不論小眾收藏或是家電,日本的商品狀況普遍保存良好、來源清楚,許多人會選擇在日本拍賣網透過代購平台下標,代購平台再負責替客戶購買並運送回臺,對於有海外購物需求的民眾相當便利。而在日本的Yahoo拍賣中,出現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遺物出售」。
遺物拍賣現況
對於收藏家而言,海外拍賣網站是挖寶的重要管道,其中,來自日本的商品尤為熱門。Kevin是位收藏愛好者,尤其著迷於老唱片、已停產的古董相機。某日,他發現拍賣網中一款機況良好、外觀近乎全新且功能正常的經典相機,以遠低於行情的價格便宜出售。點進商品介紹,赫然發現內文僅有一行簡單介紹:「來自過世父親的遺物,介意者勿下標」。
點進賣家個人頁面,商品琳瑯滿目,種類包含多款具有代表性的古董相機、名牌包包、首飾,甚至是價格不菲的名錶。多數商品功能正常、外觀良好,加上低於行情的價格,放在拍賣市場中應是熱門商品,然而買家與購買數卻顯得冷清。點進個別商品頁面,發現它們都有著共同特徵,介紹欄中寫著:「過世父親的遺物」。
日本由於高齡化與少子化,在年長者過世後,生前物品的整理往往是一件難事。在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例後,甚至還衍生出了一項特別的職業:「遺物整理師」,專門替往生者的生前物品作分類、整理後拍賣。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由家屬將往生者的所有物做整理後上網販售,有些會明確標注是遺物,也有人會採取較為委婉的說法:「長輩收藏」。
你是哪「遺」派?
在華人社會中,對於死亡仍存有許多恐懼與禁忌,當知道物品來源是某人的遺物,難免還是會心存芥蒂、感到忌諱。但也有一派聲音,認為物品本身沒有生命,本質不會因為上一手的主人是誰、現況如何而受到影響,遺物拍賣反而促進市場的流通,是件好事。
「如果家人用不到這些物品,最後也是丟掉,不如轉手給有需要的人。」同為海外拍賣網的資深用戶Eileen表示。身為買家,她認為物品本身的存在是中性的,若商品本身功能正常、狀況良好,價格又相對便宜,即使是遺物也不會影響她的購買意願。
Kevin回憶,以前曾買到一台機況幾近全新、快門數只有四次的古董相機,但由於賣家不熟悉該相機二手市場價格,因而便宜出售,在交易完成後與賣家的對談中才發現,是來自其長輩的遺物。他認為,原使用者也是將這台相機當作收藏,逝者已逝,若生前喜愛的收藏能被同好接收,也不失為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