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同志平權 多元性別的處境

演講廳全景,不少民眾前來參與。攝影/彭星慈

【記者彭星慈報導】台灣在二〇一九年開始實行同志婚姻合法化,但同志族群仍飽受異樣眼光對待,有時候生活機能、權益也會受到影響。新莊區公所連年舉辦的生活講座當中,就邀請到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社工主任鄭智偉,跟民眾分享多元性別在台灣的處境。

 我們通常以同志來代稱性少數,同志族群包含LGBTQ,除了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還有跨性別,以及對性向、性別不明確的人。在談論同志平權前,男女平等了嗎?也是一大課題。早期社會當中,就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情況,例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子被限制不能經常回娘家、同工不同酬都是常見現象,經過調查,一九九〇年,當一名男子可以賺到一百元時,女子只能賺到六十七元,二〇二一年,女子能賺的薪資提升到八十六元,雖然能在數據看見男女平等的進步,生活方面卻仍有不對等的地方,上廁所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女廁外經常大排長龍,男廁卻少有這種情況,因為男女廁的坪數相同,但能蓋得間數卻不同,女性平均使用廁所的時間也比男性多出一倍以上,這類有關廁所使用的困擾,也跟同志族群息息相關。

 鄭智偉主任說,他覺得性別友善廁所對同志族群,還有需要照顧家庭成員的民眾,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對自己的性別有疑惑的人,時常在要上廁所時,不知道要進去哪邊,他說:「一個生理男性的男生,認為自己是女生,但進到女廁的話又會被人罵變態。」,主任也提到自己曾因為要陪同腿腳不便的阿嬤上廁所,在廁所外等候時,就曾被他人誤會是變態,如果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不僅可以減少這些煩惱,也能避免被誤會的情況,希望新莊地區也能增設多一點性別友善廁所。

 除了生活方面的困擾外,同志族群最大的煩惱,是與家人坦承自己的性向,少數的人可以在與家人公開自己的秘密時,得到家人的支持與尊重,但大部分家庭仍存在異性戀才是「正常」的迷思,還有因為彼此不諒解而衍生出的家庭問題,以及傳宗接代的重擔,甚至仍有民眾認為同性戀是受環境、疾病影響,這也展現出大眾不了解同志族群的問題,因此,在普及性教育知識的同時,也應該透過教育機構,向民眾傳達有關同性戀,以及同志族群、性別認同的知識。即使目前在法律上同志婚姻已經合法,但面對社會不同的聲音,仍舊需要時間和多一點諒解。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