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品宇專題報導】光華國小於今年四月份榮獲教育部「童軍教育績優學校」的肯定,目前校內已有六團童軍團,參與人數超過百人。光華國小校長洪中明自一〇九學年度接任校長,便積極推動童軍教育與課程結合,期待參加童軍團的學生們能藉著服務及日行一善的習慣,成為會讀書、會玩,又有好品德的的好孩子。
成立逾二十年 歷史悠久
光華國小的童軍團最早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期間斷斷續續經營,直到民國九十六年才正式登記。在洪中明接下校長職務後,由於身兼新北市童軍會副總幹事,他積極推廣童軍教育的落實。上任首年便從一個童軍團一口氣增加至五個,再到今年的六個,未來仍有可能持續增加。
洪中明認為學生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也該培養未來能在生活中使用到的技能。而童軍一直以來強調的「學中做、做中學」正好和政府近年來推動的素養教育不謀而合。在來到光華後,便希望將童軍活動引進校園,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而童軍的理念吸引許多學生及家長的注意,投入的人數也隨之增加,原先以二十四人為上限的童軍團因而不斷擴大規模。童軍團也以國小三年級為分水嶺,再分成稚齡童軍和幼童軍,並因應不同年齡、不同團體屬性而有各自的活動規畫。
貼近生活 服務遍及校內外
「童軍的核心在品德、健康、技能與服務」,洪中明提到,這四大主軸結合活動設計,不只讓孩子進行職涯探索,也能從服務學習中養成好品德,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獨立自理。
童軍團的活動遍及校內外。舉凡淨灘、到弱勢機構協助、進行社區打掃都在服務的範疇之內。在校園方面,則是藉由課程安排,教導關於童軍的知識。除此之外,也會舉辦戶外活動,像是溯溪、登山等野外教育,鼓勵孩子挑戰未知。
童軍團團長黃勺珍表示,希望讓孩子感受到所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激發對學習的熱忱。她以童軍中十分常見的繩結為例,一開始學生們不清楚為何要學習繩結的各種綁法,但到了戶外活動時發現童軍繩結作成的求生手環、水壺套繩都十分實用,過往所學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帶來成就感。這對於童軍團長及其他的服務員也是種肯定,學生的反饋促使他們積極構思下次與他校的聯團活動,形成良性循環。
放膽嘗試 盡情展現自我
六年級的蔡沛錡同學表示,自己從幼兒園開始接觸童軍活動,已經有七年的時間。她提到最深刻的經驗是前陣子一年級新生入學時,由童軍團帶他們認識校園,在過程中學習扮演帶領他人的角色。本來個性較為害羞,也慢慢察覺自己「膽子變大了」。
二年級的蔡沛萱同學則說,一開始是因為哥哥姐姐都加入童軍,所以也跟著參加。喜歡跳舞的她在童軍團的日子過得很開心,也交到很多新朋友,更學習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有趣知識,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未來還想要繼續參與。
洪中明認為,跟其他學校的童軍團比起來,光華的童軍課程有幾個不同之處。首先,因為屬於正式的行政規畫,童軍課程較為集中、固定。此外也會邀請社區家長擔任協助童軍團的服務員,可說是和社區緊密連結。
雖然校長有一定任期,但洪中明認為建立一個體系的關鍵不在於主事者,而在於有沒有長久的規劃。他期許能培養更多的童軍團長來接棒,而這也是持續鼓勵家長、老師參與的原因,也相信深耕在地的方式能幫助光華打好童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