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演進 〈想食.饗時〉特展在新莊

〈想食.饗時〉新莊特展Logo。攝影/陳彥合

【記者陳彥合專題報導】〈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於新莊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覽廳展出,為期約六個月,將在五月三十一日結束展覽,透過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政府政策讓民眾有機會去體會該時期的飲食概念。

 展覽內容多元,將台灣從一九四五年至二〇〇〇年的飲食發展囊括在展區內,其中共分為四個時期的主題,分別是「先求吃飽的年代」、「美援改變你我的飲食」、「從便當到國宴」,以及「汽水、市場、飲食國際化」,除了讓民眾回憶起自身年輕時的記憶,更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有了彼此了解的管道。

 展覽四大主題圍繞「飲食多元性」,飲食文化要充滿多元性並不是短期能造就的,而是透過長期累積、融合各個時期的生活背景、民生狀況,才能交織出這樣的成果。民眾吳敏嫻說:「展區內那面充滿各國語言的牆,讓我聯想到逛街時路上總是充滿異國料理。」在一九八〇年代後,隨著西方速食文化的大量傳入,臺灣也開始逐步向世界拓展美食的大門,出現許多異國料理。

 除此之外,我國也將將富有特色的珍珠奶茶、小籠包擴展至國際,飲食國際化的交流使臺灣民眾的選擇變得更加多元。民眾許嫝婍說:「我喜歡品嚐異國料理,看了展才知道原來飲食國際化是一九八〇年代、一九九〇年代的事件。」充分展現出展覽與日常生活和歷史的連結性。

 此外,這個特展設有「互動裝置遊戲區」,模擬前臺灣知名飲食節目主持人傅培梅的〈傅培梅時間〉。民眾陳曼甯表示,她很喜歡      下廚 ,所以時常觀看網路上的做菜影片,雖然自己不是生長在傅培梅的年代,但很欣賞傅培梅,而她也認為互動裝置遊戲區很有創意,不僅能勾起民眾當年觀看〈傅培梅時間〉的記憶,更能透過與屏幕互動,學習做料理。

 〈想食.饗時〉特展充滿懷舊風,許多展區內的擺設、展覽物品都十分具有歷史感,還有迷你模型復刻出當年的「碗粿店」、「冰菓室」,讓民眾彷彿穿越時空,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民眾馬世恬說:「現在的都市內傳統小吃攤沒有以前那麼多,看到這些模型讓我有種回到過去的感覺。」

 〈想食.饗時〉特展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在看展的過程中可以     深入了解臺灣的飲食發展,例如:「梅花餐」的起源是為了使民間應酬也能秉持節約的理念、牛奶成為日常飲品是因為美援的影響等等。飲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環節,〈想食.饗時〉特展運用飲食作為出發點,讓民眾知曉不同時代的變化,  讓民眾能學習到歷史課本以外的知識,是非常值得一訪的展覽。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