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照護 讓媽媽有喘息空間
【記者蔣帆威專題報導】迎接新生兒來臨,有些缺乏家庭支援的弱勢媽媽在產後必須同時調理身體與照顧小寶寶。因此,新北市政府於一〇九年推動「弱勢到宅坐月子」服務,只要符合中低、低收入戶、新住民、身障等資格認定扶助家庭就能申請服務。由專業月嫂進入家庭協助媽媽進行產後調理,為的就是讓媽媽們在產後能順利恢復,新生兒也能獲得妥善照護。
弱勢到宅坐月子服務自開辦以來已服務超過六十個家庭,服務四大項目包括「產婦照顧」、「新生兒照顧」、「家事服務」、「月子餐製作」。一般來說新生兒照護是最常被使用的服務項目,小寶寶在出生後幾日的黃疸監測與觀察,一旦發現黃疸過高就要就醫檢查。此外,若小寶寶非母乳親餵而是食用配方奶,則需要再注意是否有因為無法吸收而造成拉肚子的情形,這些新生兒照護白天由月嫂負責照看,讓媽媽在產後能有喘息空間好好休息。
有愛無礙 視障孕婦育兒指導
新北市保母協會會務督導王雅霆表示,近兩年來協會服務的案家中就有幾個是視障媽媽,在面對新生命時,無論是泡牛奶、幫寶寶洗澡這些對於擁有一個全新身份的媽媽都是需要重新去學習的,因此保母協會也與愛明發展協會中心合作舉辦服務視障族群的相關月嫂研習講座。
媽媽對新生兒的愛並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減少,儘管視障者熟悉家中環境,仍需要月嫂在服務視障媽媽時「多講一些話」。因為看不見,很多理所當然的事變得不那麼簡單。例如在幫寶寶清潔時,月嫂需要口述同時以手把手的方式教導媽媽哪些重點部位需要特別清洗;在泡牛奶時如何測量出適合寶寶飲用的溫度等等。月嫂需要不斷讓視障媽媽知道現在在做什麼,奶瓶、尿布放在哪些地方,讓媽媽能順利學習育兒技巧與知識。
支持弱勢就業 強化社會安全網
月嫂除了需要具備愛心與耐心外,還要能夠針對不同的家庭型態調整服務內容與互動模式。在面對新住民媽媽需要多一點鼓勵,提供一些正向的建議幫助她適應、調和異文化間的衝突和不習慣。王雅霆分享有些月嫂會因應新住民媽媽不同的信仰、飲食習慣調整菜單,有時後甚至會煮一些「家鄉味」來幫助新住民排解思鄉情緒。
這些受到幫助的新住民媽媽在未來也有機會通過職訓中心培訓或協會舉辦的專業講習課程成為月嫂的一員,在接觸和自己同為新住民的個案時也更能感同身受,受幫助後回饋社會的同時,也提升勞動參與率。
除了專業的培訓課程外,由於月嫂會深入案家家中的職業特性,因此在第一線高風險家庭的覺察就顯得重要。透過講習提升月嫂對家庭中潛在危機的敏銳度,孩子、孕婦身上有沒有新舊傷,一旦發現能立即通報,在做坐月子服務同時,也強化整個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