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聽說 聽損兒的困境

聽損兒因為先天影響,生活必須面對許多挑戰。 攝影/張宇葶

【記者張宇葶報導】「不知道對方問的是不是自己聽到的,怕回答錯所以索性直接不說,進而選擇點頭、搖頭、聳肩。」聽說關懷協會理事長陶桂芳說,這便是聽損兒長期自信不足、容易被大眾誤解的原因。

 聽損兒自出生起,因視聽神經細小,所能接收的聲音有限,間接影響著口語表達,像容易混淆注音符號ㄅㄆㄉ三者的發音,導致聽損兒在生活與課業上,都承擔了不少壓力。而他們所配戴的人工電子耳,也因高昂的費用,成了家長沉重的負擔。因此陶桂芳透過聽說關懷協會,開辦多元課程幫助聽損兒建立信心,同時讓聽損兒家庭能互相陪伴,共同尋求解方。

 然而自疫情肆虐以來,許多課程改為遠端教學,音訊延遲與畫面不同步的狀況,再加上人聲透過裝置容易被扭曲、夾帶雜音,導致聽損兒時常無法理解老師的授課內容。這時,家長的陪伴與關心便顯得至關重要,在一旁即時翻譯與補充、適時詢問孩童情況,都是能支撐聽損兒對學習持續保有熱情,不容易灰心喪志的方法。

 同時,配戴口罩的日常,對於高度仰賴口語的聽損兒來說,也是另一項新挑戰。人聲因口罩阻隔而變得不再透亮,聽損兒儘管有人工電子耳輔助,但在多數狀況下,要聽清語句並理解,就顯得更加吃力。而原先被韓國藝人廣泛配戴的透明口罩,便成了疫情下的解方之一。不論是孩童抑或教師,有了口型與聲音相輔,彼此都能順利溝通,不受疫情阻礙。

 大部分孩子一出生,便能聆聽這世間的一切,而聽損兒也有權去感受那些美好,並得到社會同等的對待與尊重。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