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上遊歷綠色隧道。圖片提供/呂芳恩 |
【記者李昭靜臺南報導】以四草為名的綠色隧道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為台江國家公園紅樹林溼地的一部分,「四草」指的是水筆仔、欖李、海茄苳、紅海欖,其中又以水筆仔為最常見的物種。因其紅樹林的豐富生態,有「臺灣的亞馬遜河」之稱。除了綠色隧道之外,還有「天使之吻」、「抹香鯨標本」等景物,四草地區記錄下來完整的濕地系統,為紅樹林保育盡一份心力。
怎麼一睹「迷你亞馬遜河」?
想要搭乘竹筏慢遊綠色隧道,須到臺南市安南區大眾廟,而售票口就在廟的旁邊。船票分為綠色隧道與台江觀光船兩種,航行時間分為三十分鐘與七十分鐘,前者是專門遊覽綠色隧道,後者為參訪台江國家公園內的生態環境、漁業養殖、濕地歷史等。
紅樹林生態的豐富與重要
紅樹林指的是生長在濕地潮間帶等的木生植物,有一定的生長溫度。因為生長在潮間帶,受月球引力影響,每天都有定期的漲、退潮,在眾多水域的匯集、更迭下,水流常常帶來大量漂浮有機物、礦物質,正好可以提供養分給動植物,如螃蟹、魚、蝦、貝類等;和演化出特殊的根以適應潮間帶的紅樹林植物。
海水與陸地為一種進與出的系統,海水帶來的泥沙堆積與海水沖刷掉的泥沙需達成平衡才能將陸地與海水維持在合理的面積比例分佈。如果海水的衝擊力大於沈澱力,將會形成陸地被侵蝕的現象,時間一久,陸地面積會越來越小,甚至消失不見。因此,紅樹林生態的形成,正好可以減緩水流對於陸地的沖刷力。
綠色隧道內的奇景
綠色隧道並不是只是一條充滿物種的生態水域而已,裡面新奇的景色與事物更是讓許多人至今都推崇的原因。由於岸邊的枝條與水面離得很近,幸運的話,在剛好的時機點可以捕捉到枝條與倒影合起來變成一個嘴唇的樣子,並且因為漲退潮水面會變化,得要很早過去才有機會,通常只有搭乘第一班船才有幸看到。許多來綠色隧道的觀光客為的就是拍這個需抓緊時間的景,人們稱呼它為「天使之吻」。
而綠色隧道為濕地生態的一環,早期附近就有很多以討海為生的漁夫。可以說養殖漁業、捕魚等代表了四草社區長久作為沿岸海域的歷史,而上岸後看到的「抹香鯨陳列館」,更是向眾人展現這段歷史的特色。展示館裡的母子抹香鯨標本,就是當初經歷風雨沖刷後,死亡擱淺至四草。館內還陳列了很多先民的討海工具、貝殼螃蟹等標本,忠實呈現了討海捕魚為生的社區歷史樣貌。
純樸又先進的四草社區
四草為早期討海漁業為主的社區,那麼四草社區的歷史樣貌與演變究竟如何呢?四草綠色隧道旁就是大眾廟,加上濕地的環境,養殖漁業、水產興盛,形成一個以水產產業為主的純樸社區。五十年前,只有五、六歲,長期居住在此地的呂芳恩說:「四草那個地方幾乎全是水塘、蝌蚪,四周都是竹籬笆。」附近的房屋大多都是日式木造建築、泥土路,洗澡都燒煤炭或木頭。呂芳恩最有印象的就是因為沒有自來水系統,大家都用扁擔去水塘取水。
家家戶戶也有養雞,呂芳恩說:「我小時候很怕踩到雞糞。」近年來,由於政府推廣觀光、環境美化,社區景物精緻了不少,種植了許多綠色植物。呂芳恩表示,政府有舉辦社區美化比賽、撥經費補貼民眾,家家戶戶都卯足了勁在裝飾環境。由於觀光發達起來,也有許多工廠、公司來到這裡設廠,卻又保留四草傳統的一面。宗教和廟宇也是守住傳統的原因,地區信仰使人們不會輕易的進行土地開發、破壞生態;再加上設立台江國家公園之後,為政府的生態保護區,保留下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
社區經濟發展演變
呂芳恩回憶道,「那時後物質生活不是很好,大家會養雞、種菜,捕魚,自給自足,或是去找手工代工來家裡做,半個世紀前的四草當時屬於偏遠地區,那時候大家沒什麼錢,為了填飽肚子,能基本溫飽就可以了。
近年開放四草綠色隧道觀光後,呂芳恩說:「有自來水系統後,水塘漸漸消失,都變成觀光了。比起以前,這個社區是有進步,道路都還蠻乾淨的。」綠色隧道和附近廟宇的觀光收益有回饋給地方,再加上台江國家公園的觀光價值,以上三者為一個系統,回饋總收益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給四草社區,令四草的居民不用擔心生計,過起悠閒又簡單的生活。但是也有勞動人口外流的問題,呂芳恩說:「現在年輕人都離開家,住都市,他們工作比較方便、比較近。」
四草雖然有引進現代化,但卻仍地處偏僻區域,離臺南市區中心很遠,各種資源仍然是都市大於鄉村,例如教育、就業機會等都有城鄉差距。時間也是一大考量,通勤的勞累也是推力的一環。雖然有觀光和少數設廠的公司、工廠的拉力,可是仍然為阻力大於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