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苑 重生的日式老屋

靜心苑大門。 攝影/廖嘉瑜

【記者廖嘉瑜報導】位於臺北市昆陽街巷弄內的日式老屋「靜心苑」,過去曾是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但在無人進駐後,該建築也因產權複雜而被原地荒廢多年。直到北市文化局委外修建後,才讓這座老屋有了新氣象。而現在的靜心苑不僅成了餐廳跟舉辦藝文活動的場所,未來也將結合在地,帶動當地社區發展。

里長的請願之路

 「靜心苑」的前身松山療養所宿舍建立於一九三五年,日治時期曾是肺結核療養中心「錫口療養所」的所長宿舍。其建築設計大量採用和洋折衷、裝飾藝術等當年流行的建築元素,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因此被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可惜所長宿舍隨著原本居住的官員們離開後,遭荒廢了近三四十年,成了影響市容的「廢墟」。因此在地新光里里長龔睿堉從二年起,帶領當地居民向北市政府多次發起連署修復。不過礙於當地產權複雜,光土地徵收就要花掉逾六千萬的預算,成本昂貴,故提案也被時任政府多次拒絕。

 即便吃了多次閉門羹,龔睿堉仍舊不放棄。幸好在二一五年,新任政府終於點頭修建,並用一坪約兩百萬的價碼向地主收地,再以OT(修建完後委外營運,營運期滿後再轉交經營權為政府)的方式委外管理,所長宿舍才得以重生成現在的「靜心苑」。

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

 現在的靜心苑轉變成養生餐廳及舉辦藝文活動的場所,以「療癒古蹟」為經營招牌。負責推廣靜心苑的新視紀整合行銷傳播公司企劃經理林麗娜表示,對過去員工來說,回宿舍就像回家一樣放鬆。因此他們才依循建築本來的功能,希望顧客來到靜心苑也能有相同的體驗。

 在靜心苑裡,遊客可以一邊聽著名作曲家馬修.連恩為靜心苑做的優美曲目,一邊享用融合日式料理與臺式料理的健康餐食,或是參加館方舉辦養生課程,如手作、經絡按摩等。而周末也可以來這裡,逛逛專賣療癒商品的文創市集,讓自己得到沉澱與放鬆。

與社區的連結與未來

 經歷過宛如廢墟的時期,所長宿舍能恢復成最初乾淨的模樣,許多居民都感到意外且樂見其成。當地居民鄭淑華表示,整修後的靜心苑成功帶了人流進來,而許多老居民也喜歡到靜心苑消費,因為所長宿舍不僅變回他們熟悉的模樣,也讓他們找回與童年記憶的連結。

 龔睿堉則表示,所長宿舍的保留與重生對當地未來的社區規劃有良好的開端。他之後打算攜手臺北市農委會與青創團體,在靜心苑舉辦各種文創活動。同時也希望以靜心苑為中心,結合周遭的景點設計一套文化的導覽及活動,將在地打造成文藝社區,並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一同來了解在地的歷史故事。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