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艇運動員 在激流中逆行

劉錦翰於一一〇全國運動會拿下男子組輕艇靜水障礙單人加拿大式艇金牌。攝影/葉冠妤
【記者葉冠妤報導】今年二十五歲的輕艇國家代表隊選手劉錦翰於一八、一一全國運動會連霸男子組輕艇靜水障礙單人加拿大式艇金牌,但其實輕艇激流才是他最拿手的項目,在二一八亞洲青年錦標賽和二一七亞洲錦標賽分別繳出一金一銀和兩銀的成績。面對臺灣整體訓練空間受限、經費不足的狀況,劉錦翰堅持訓練,瞄準明年的亞洲運動會資格賽。

從國小游泳池到法國青少年國家訓練基地

 東京奧運迎來了中華隊史上第一位輕艇項目的選手,讓這項運動在台灣整體能見度有所提高。輕艇能簡單區分成競速、水球、激流和傳統龍舟。不同項目和距離側重不同能力,但平衡、心肺、耐力、水感缺一不可。

 劉錦翰於國小意外接觸輕艇,開始於課後在游泳池練習,像是上下艇動作、原地與行進練習等。國二考進體育班,高一正式加入國家隊。他說:「決定當選手之後,我就沒有放過寒、暑假。」為了配合國家隊其他成員,備賽期間甚至需要四點起床訓練。除了健身房內的重訓、有氧,日月潭、南投水里溪也是實戰訓練的場所。

 他觀察到臺灣在這項運動遠低於國際水準,高中便萌生了出國深造的念頭,但這個夢想直到大學才有機會實現。劉錦翰憑藉著對輕艇的熱愛,隻身前往語言不通的輕艇強權國家法國,希望能在科學化的體系中提升實力。在法國青少年國家訓練基地培訓的兩年時間,讓他快速晉升到輕艇激流項目的前段班。

輕艇運動在臺灣的困境

 劉錦翰坦言,輕艇這項運動的門檻高,民眾很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器材也十分昂貴,船身、槳和裝備整套投資下來高達十五萬。嚴格的水域規範與乾濕分明的氣候,導致訓練場地不足,長期影響輕艇運動的發展。

 選手舞台不足也是一個問題,國內大大小小的比賽一年不過五六場,若只專攻其中一個項目會導致運動員缺乏展現機會。已故的臺中市體育總會輕艇委員會主委兼輕艇協會教練李榮溫發覺這個困境後便鼓勵選手跨項目準備,這樣的訓練模式讓臺中隊在今年的全國運動會除了獲得多面靜水標竿金牌外,更囊括了高達八成的競速、龍舟銀牌。

保持樂觀心態 努力只是基本

 近年運動風氣高漲,政府經費也有增加的趨勢。以臺中市為例,今年九月正式提高運動選手培訓獎助金,凡設籍臺中,並代表臺中市參加全國運動會奪得金牌者,每月獎助金從原先的一萬二提高至兩萬元。「我真的是在燃燒熱情,比賽都會有獎金,但第一名只有一個。」劉錦翰說。

 面對艱困的大環境,劉錦翰選擇樂觀看待,在他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的十五年裡,努力從來都只是基本配備。運動員的黃金年齡約在二十三到二十七歲,大學畢業後無法繼續享有學校資源,生計壓力也成了最多人放棄的原因。他也建議後輩出國看看,越早見識到歐美國家的訓練模式對於生涯越有幫助。

 曾與奧運失之交臂,今年初劉錦翰也短暫放棄過,選擇了一份與運動毫不相干的行政工作。但不到六個月時間,又重返訓練,因為他明確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並將明年的亞洲運動會資格賽設定為是否繼續從事輕艇運動的重要分水嶺,以決定職業生涯走向。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