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生活節 從剝皮寮到萬華

剝皮寮歷史街區。攝影/靳詠雯

【記者靳詠雯新北市報導】剝皮寮歷史街區所舉辦「城西生活節」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屆,以「你好,市貨」作為主題,道出批發市場背後各個職人的故事,同時也邀請到各個領域的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他們心目中的萬華,希望來到這裡的「識貨人」可以認識到萬華的市場文化,進而走入萬華。

街區與在地的串連 城西生活節

 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的城西生活節,第一年從與大眾生活最為相關的飲食文化開始,剝皮寮歷史街區營運總監葉益青說:「萬華有很多特別的在地飲食都是一些百年老店,並且像是拜拜會用到的糕點,還有龍山寺旁的青草巷,大部分的飲食都與在地信仰息息相關。」他們認為飲食背後都有一些歷史脈絡,希望可以透過傳統與現在的對比,讓大家透過飲食生活去認識萬華的文化。

 「以前大家都覺得萬華老舊舊的,希望可以透過吃這些美食認識這裡的傳統背景,邀請大家走進來認識萬華,發現這裡的人情味。」剝皮寮歷史街區劉懿德專員說。他們希望剝皮寮可以作為一個平台,一年、一年的將萬華的歷史脈絡收整進來,以這裡做為起點慢慢向外延伸,「讓在地的人也把剝皮寮當成他們的guide book」葉益青希望當脈絡都在剝皮寮歷史街區產生的時候,可以對在地產生更多的影響。

疫情後的 你好市貨

 新冠疫情爆發,萬華一下上遍各大新聞版面,剝皮寮歷史街區作為全臺灣第一個社區篩檢站,是見證這次疫情最重要的地方。「醫護人員馬上就進駐了,那時候的快篩名額不多,但是有疑慮、感到焦慮的民眾很多,整個萬華都跑來排隊。我們的展覽也必須全部暫停。」葉益青說。

 包含第一果菜批發市場、中央魚市場、環南綜合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在講究人流控管的疫情期間,萬華更是飽受外界的關注,但是這樣的地方正是整個北臺灣食物脈絡的起點。剝皮寮歷史街區本就有意將市場作為今年度的主題,「正好碰上疫情後再回來,讓大家看看新聞上鬧這麼大的環南市場裡到底是怎麼樣子的。」。

市場裡的夜貓族職人

 在主視覺上,城西生活節今年邀請到藝術家「火山販賣鋪」以批發市場都在半夜進行工作為出發,聯想到夜貓族這樣的角色,建構出今年的主視覺。營運團隊花了很長一段的時間一一走訪市場,請市場中的職人介紹批發市場的生態,怎麼批價、喊價,將不同市場的營運狀態都歸整到展間中,讓大家可以透過展覽一次見到許多聞所未聞的市場文化。

 「很多理貨員、這些職人他們其實都不是住在臺北,但是他們卻從臺灣各地聚集在這個地方為我們的三餐去付出努力。」葉益青希望可以透過這些故事,讓大家大家認識到更多的市場的同時也在其中認識到市場對於萬華的重要性。

從剝皮寮到萬華 最後回歸生活

 「我們不是關在一個房子講這件事。」集章活動也是今年的城西生活節的規劃中的一環,葉益青希望來到這裡的人看完展覽後可以實際走進萬華裡面去探索,「你出國去玩也會去市場,來萬華為什麼不去市場看一下呢?」。

 同時不管是因為海洋資源的問題還是科技發展的關係,市場的文化也逐漸在產生改變,這也是剝皮寮歷史街區希望將現今的市場故事紀錄下來的原因之一,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都正悄悄的在消逝、更迭,城西生活節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正式登場,「希望大家回到艋舺,真正認識到萬華這個地方。」葉益青期許。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