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毛筆店內各式各樣的毛筆陳列整齊、毛色光滑,吸引顧客眼光。攝影/謝家瑀 |
【記者謝家瑀報導】位於新莊景德路的金龍毛筆,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歷經過兩代製筆師,從製筆的毛料選擇到製程,老闆潘崑銘均有一套規則,也讓製筆的這項手藝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製筆兩代相傳
書法是中華文化裡美感的一環,舊時握筆行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潘崑銘表示,在他父親的那一輩,週記要用毛筆來寫。而他小時候,書法還是國文課必修,如今漸漸式微,全台灣會手工製筆的師傅大概不超過十位。
潘崑銘表示,父親小時候因為想學一技之長,於是向製筆的匠人拜師學藝,後來北上自己開了這間店面,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而談起唸物理所的自己會經營此間企業社的原因,他說:「一刀宣紙是一百張,感覺沒什麼。但一箱就五、六刀,有時候都十幾箱,看他們搬不動,所以想要幫忙。」因為心疼父親的辛苦,決定學習製筆並經營。
製筆毛料及工法
對於自製毛筆從沒興趣到有興趣,潘崑銘表示,就讀理工系所的他,先前接觸的實驗比較像是加入何種材料和配方會改變實驗的結果。而毛筆不同的地方在於師傅代代相傳的手藝,沒有精確的數據,通常是一種大概值,導致毛筆每批的品質相差微毫。於是他透過自己不斷的紀錄每批毛筆毛料的比例,記錄下顧客使用毛筆後的反饋,從中做出調整,並將毛筆的配料漸漸資料化。
不同材質影響毛筆的彈性,所以他會依買家需求調整配料。市面上運用最多的是羊毛,常見的還有豬鬃和牛耳毛。而比較小支的毛筆會運用兔毛或是黃鼠狼的毛,也就是所謂的狼毫,但在市面上較為稀有。
如果運用在繪畫部分,筆通常是石獾毛所製,毛料較強硬。因為畫者通常希望停筆時可以馬上停下來,繼續接下一筆,但是寫字的部分,就算筆的彈性不足,仍然能用手腕的技巧帶過。
潘崑銘也分享自製毛筆的過程,以胎毛筆為例,第一步將胎毛整理成一束,第二步是泡石灰水將髮上油脂去除,從髮尾開始慢慢一根一根抽出來排列整齊,再用菜刀把長短不一的毛切齊,將這隻筆需要用到的毛料綜合起來混合均勻,變成毛片,最後將毛片打薄捲緊晾乾、上膠,裝入筆桿中,形成一隻毛筆。
顧客朱羽霄小姐表示,書法就跟繪畫一樣,喜歡的人自然會喜歡,總會有人想把字得寫好看,不喜歡的話,也不必強求。而她之所以會知道到這間店也是因為系上老師的推薦,這裡的毛筆和印石都相當多元。
潘崑銘表示,現今撰寫書法的人除了上課、社團,就剩社區大學,但面對漸漸凋零的書法,似乎也別無他法。現階段對他而言,好好經營店舖才是最重要的,並相信仍有喜歡中華文化及書法的人,會繼續支持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