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市後的三水街市場,人潮仍不如以往。攝影/江愷方 |
【記者江愷方報導】五月中萬華茶室接連爆發多起新冠確診案例,萬華一夕之間與傳染源劃上等號,位在三水街、廣州街一帶的三水街市場,也受到疫情衝擊,過去人來人往的景象不復存在。
傳統市場中的奢侈品
從事珠寶業的陳品華小姐,在三水街市場獨自經營珠寶工作坊超過十年,工作時除了銷售、鑑定珠寶,大部分都在跟顧客聊天、建立信任感。陳品華說,三水街市場的性質和傳統市場有些不同,攤販的類型除了基本的食品,也有服飾、飾品等店家,平時也會有經濟條件較好的客人過來消費。
珠寶屬於奢侈品,相較於市場中其他民生用品的店家受到的衝擊更加嚴重,自從疫情爆發之後,許多客戶擔心疫情而不敢來萬華,即使是顧客穩定度高的珠寶店,疫情期間也一度只剩下兩個熟客會固定來消費。此外,防疫期間外出需要戴著口罩,有些人因此變得不太打扮,減少了購買飾品的需求,也是另一個影響生意的原因。
停市兩個月後的三水街市場
五月中茶室疫情風波正延燒,當時固定有指揮中心的人員到三水街進行全面消毒,但民眾仍對三水街一帶存有戒心,不久後市場全面休業兩個月,雖然有些店家偶爾會開店,但是寥寥可數的人流依舊無法帶來收益,甚至許多經營多年的老店家也因為禁不起客人的流失、付不起房租等等原因紛紛關店,為三水街市場這座富有歷史的傳統市場添上幾分哀愁。
七月二十七日指揮中心宣布降為二級警戒,各項管制逐漸解封,三水街市場也恢復正常營業。陳品華說,開店之後才發現附近有些攤販不做了,雖然感到很可惜,但同時也發現很快就有新的店家承租,盼望在疫情逐漸好轉的情勢下,能帶來一些轉機。
「現在恢復得有比較好了,但要回到像之前一樣的水準還是比較難。」陳品華無奈表示,除了自己的珠寶店舊客流失,有些販賣鳳梨酥、蘿蔔絲餅的店家,疫情前還有國外旅客會來龍山寺、剝皮寮觀光,順道來買伴手禮,現在沒有遊客光顧,生意變的清淡許多。另外也有市場附近的背包客旅店,原本是國外遊客的熱門住宿選擇,也受到疫情波及而倒店,令人十分感慨。
擺脫萬華汙名 店家力求生機
面對疫情帶來的產業衝擊與汙名化,萬華在地的店家感觸更加深刻,許多民眾對於萬華特別敏感,現在願意來市場消費的幾乎只剩下附近居民,甚至一個禮拜也只來一次,且只購買必需品,不會多花時間閒逛。
為了振興萬華在地產業的經濟,臺北市政府實施「東三水街市場塗鴉彩繪藝術長廊計畫」,邀來五位國際藝術家為攤位的鐵門漆上顏色與圖樣,希望透過美化市場環境,吸引更多人前來消費。另外,三水街市場的會長也建立LINE群組,藉此與店家保持聯繫,隨時發布防疫相關消息,也方便了解攤商健康狀況與疫苗接種等事項。
商家方面,陳品華觀察到許多店家因應人流變少的問題,努力開發新的商機,像是有一家金紙店開始開發素食菜色,做成方便攜帶的便當販賣,增加額外的收入。另外也有服飾業的店家,開始在臉書上成立社團,用網路銷售的方式填補實體店面的損失。
三水街市場在過去幾個月面對疫情各方面的挑戰,商家們在感到無力的同時,也努力振作尋求商機,並且盡力在各方面都做好防疫工作,期盼早日恢復市場以往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