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根」 泰雅文化逆境生存

參加一一〇年新北市語文競賽暨原住民語文競賽的姞娃思.莎韻(右二),以及指導老師林美枝(右一)。照片提供/姞娃思.莎韻

【記者莊子昀報導】制服上繡著來自部落長老取的族名「姞娃思.莎韻」,在今年新北市語文競賽暨原住民語文競賽泰雅族語朗讀中獲得第一名的女孩,是來自宜蘭縣大同鄉侖卑部落的泰雅族人,未來將繼續代表新北市參加全國語文競賽,為校爭光。

來自侖卑部落 積極學習向上

 這並不是姞娃思第一次代表參加全國語文競賽,早在國小四年級時,她就曾獲得全國語文競賽泰雅族語朗讀的第一名,但因為教育部規定在全國語文競賽中曾獲得第一名者,不得再次參加,因此,姞娃思在五、六年級時轉戰國語文演說,也獲得第四名的佳績。

 姞娃思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泰雅族語,國小時隨著媽媽在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工作調動而來到新莊中信國小,遇上指導老師林美枝(Kuma Takiyo)的細心教導,學習泰雅族語和文化。

對泰雅族的認同 社會中帶來的阻礙

 過去姞娃思並不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媽媽認為,若沒有從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泰雅族的文化會難以生存下去,才幫她和妹妹改名。姞娃思說:「小時候會覺得跟大家不一樣。」甚至曾因此招來他人的訕笑,但現在看著繡在制服上的名字,卻感到無比的驕傲。這是她的根,並不需要因為與他人不同而感到羞愧。

 在學習泰雅族語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沒有可以使用族語的環境,少了練習的機會,語言能力難以進步。姞娃思說:「大家都慢慢地忘掉自己從哪裡來的。」看著身邊同為原住民的同學不認同自己的身份,甚至輕視姞娃思的族名,令姞娃思感到惋惜與不解,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去學習自己的文化。

主動學習 了解自己的根

 在家時,姞娃思會試著去聽媽媽和外婆用族語對談,偶爾也會練習和媽媽用族語聊天。林美枝說:「她很自動自發。」在準備比賽時也都是一點就通,是很有語言天賦的學生。因此本來沒有在中平國中教書的林美枝,在姞娃思國小畢業後,也跟著來到中平國中,繼續參與姞娃思的國中生活。

 根據教育部規定國小和國中每週都要必修一堂本土語言,因此中平國中每年都會根據新生來決定開班數量,在原住民語言方面,今年共有兩班阿美族語,泰雅族語、太魯閣族語各一班。然而,語言的學習需要時間與環境慢慢培養,一星期短短四十五分鐘的課,再加上升學的課業壓力,難以讓學生好好地了解母語。

 每當學校有新生時,林美枝總會寫紙條給學生的家長,詢問學生的部落在哪裡。她說:「要讓他(學生)知道,他從哪裡來。」但是大部分的紙條都得不到任何回應,這讓她感到好奇,「為什麼不跟小孩說自己的部落在哪裡?」甚至有些原住民到了都會區後,認為要學臺語才能跟其他人互動,而忘記自己的母語與出生。

 語言是深入認識文化的基本,若要讓文化能夠延續,林美枝認為還是要靠下一代自己努力,除了希望學生能積極學習,也希望家長能多花些時間互動。姞娃思則是希望大家都能認同自己的身份,學習自己的語言,她說:「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然就什麼都不是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