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導盲犬穿戴辨識物,左為幼犬穿著的,左為幼犬穿著的紅色培訓背心、中間為導盲鞍、右為種犬穿著的藍色訓練背心。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粉絲專頁 |
【記者李昭靜報導】「開路天使計劃」第一次刊登於二〇二一年四月號盲人重建院發行的〈重建報〉,由在新莊區的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執行。計劃包含開辦講座讓社會更了解導盲犬、宣導導盲犬和視障朋友們的正確認知,以打造對導盲犬及視障朋友們友善的活動環境。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為臺灣第一間合格的導盲犬學校,對推動導盲犬進入大眾視野的目標不遺餘力。
導盲犬的特徵與遇到導盲犬該怎麼做?
依據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官方網站與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彭筱涵提及,導盲犬於工作和訓練時都會配戴導盲鞍。而培訓背心分為兩種,紅色的為幼犬,藍色的為種犬。在臺灣,能夠訓練成為導盲犬品種大多是拉布拉多、黃金獵犬、黃金拉拉。而國外也會培訓德國狼犬、邊境牧羊犬等作為導盲犬。
在路上遇到戴著導盲鞍、穿著培訓背心,正在工作或是訓練的導盲犬,請盡量遵守四不一問。四不一問包含:不餵食、不撫摸、不呼叫、不拒絕,以及主動詢問。不餵食為不要隨手將食物給導盲犬;不撫摸是不要用手去摸導盲犬;不呼叫為不要對導盲犬呼叫;不拒絕則是根據臺灣身心障礙保障法第六十條,規定,工作或訓練中的導盲犬可以自由進出任何公共場所,不得拒絕導盲犬得出入。而主動詢問,當民眾在公共場合看見視障朋友時,可以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導盲犬訓練過程
基金會官方網站將整個導盲犬培訓過程詳細的標示出來,篩選出品種優良的種犬配對,狗狗出生後先與母親、兄弟姐妹相處,兩個月大時離開母親,到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直到一歲時回到學校進行培訓,結束後會與視障朋友配對,再由指導員帶領視障朋友與導盲犬一起配合訓練,結束培訓後,導盲犬將以正式身份提供視障朋友服務。
若狗狗於訓練中被評斷為不適合繼續或是導盲犬已達退休年紀,將會找尋收養家庭,讓狗狗可以繼續安全生活。彭筱涵說:「培養一隻導盲犬大概的成本是一百二十萬元。」前期訓練的花費(寄養家庭、專業訓練等)大概是七十萬元,之後執勤過程中的花費(醫療費、伙食費等)差不多是五十萬元。彭筱涵表示,基金會收入的最大來源就是靠各界的捐款,尤其最近因為疫情,更加重了其他部分的開銷,例如疫情緣故無法招募志工,人力成本增加,使得經費是緊繃的狀態。
推廣導盲犬讓大眾更認識
導盲犬Nicky與寄養家庭有一次到百貨公司逛街時,卻受到民眾「妳不是視障朋友,為什麼帶導盲犬進來?」的質問,甚至後來還被百貨公司「請出」。彭筱涵表示,這種情形在台灣蠻常見,因為臺灣社會對於導盲犬認識不深。彭筱涵說:「以法規制定來說,依據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第六十條,導盲犬於工作、訓練時,是可以自由進出任何公眾場合的,然而很多民眾卻不知道。」
國際導盲犬聯盟發布指導盲犬與視障朋友比例應達一比一百,根據內政部登記,臺灣有將近六萬名視障朋友,實際在工作的導盲犬不足五十隻。培養一隻導盲犬,從基因篩選再到與視障朋友配對,過程除了條件的篩選,時間、金錢上大量花費,連寄養家庭、寄宿家庭的條件也是需要嚴格把關。彭筱涵也表示,臺灣現在非常缺寄養家庭與寄宿家庭,期盼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培養導盲犬的行列。
基金會目前的難關
疫情持續蔓延,基金會受到很大影響。志工、校內參訪等活動皆暫停,學校內的犬舍以前是志工定期做清洗的,在疫情期間只能由工作人員來。彭筱涵說:「對外募款活動也取消,像我們現在其實經費非常的吃緊。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大家都在家防疫,也不可能外出做訓練。」
培養一隻導盲犬,不管是在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上,皆有相當多的心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眾在街上如果有看到穿訓練背心、導盲鞍的狗狗,請不要惡言相向或是惡意驅趕,讓臺灣多一點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