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中的精障者 佳瑩康復之家

【記者楊明敏報導】頭前庄捷運站附近的佳瑩康復之家,是提供給精神障礙患者的住宿型機構。住民透過社工、護理、職能專業人員的協助,訓練認知、人際、生活自理、職業的能力,達成適應和重返家庭與社會的目標。

  佳瑩康復之家的住民有七成是思覺失調患者,常見的症狀有幻聽、幻覺、被害妄想等。佳瑩康復之家社工師尹思賢說,許多住民受疾病影響導致認知、認字、解決問題的能力退化,學歷程度也較低。因此,在復健上除了每天閱讀報紙外,也外聘老師做唐詩、論語的教學,促進住民的認字能力。

 

 專業人員也會依據住民的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服務。「有一位住民,在進來康家前連注音都不會,但是他有心想學識字,在我們職能治療師的協助下,現在已經能閱讀報紙和書本。」尹思賢表示。

 

 在人際訓練上,尹思賢說因為住民較不擅長與人互動,所以在機構內會鼓勵他們互相幫助、建立合作關係,進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適當處理住民間發生的爭執,專業人員會透過定期的在職訓練課程,精進處理問題的能力。

 

 佳瑩康復之家的復健宗旨為「自立方案」,其包含了個人清潔、固定看診、經濟獨立能力,欲達到住民獨立生活與居住的目標。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住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更了解自己的疾病。

 

 「康復之家在社區是很有必要的,這對很多單位來說有銜接的功能。像我們有一位未成年的自閉症住民,學校老師可能無法深入了解他的需要,但我們可以做協助的角色,幫助他重新適應這個社會。」尹思賢說。

 

 康復之家是社區中的機構,因為社會上的誤解和排斥,導致它們沒有掛上招牌、也較為封閉,不常被人們發現。但是,康復之家的住民仍默默努力地復健、穩定地服藥,希望能順利重返社區、和社會建立連結。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