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由老街開始的新莊大歷史

潮江寺二樓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

【記者郭綵蓁、蕭宥潔報導】說到新莊,許多人都會想到位於新莊路上的廟街商圈。廟街,也就是新莊老街,除了美食與商家以外,它還是新莊歷史上最早開發的區域。讓我們以新莊老街為開端,來看看新莊的歷史吧。

新莊地位變遷

 歷史課本中提到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在早期其實是「一府二鹿三新莊」。現在的新莊老街一帶,是由新莊港上岸的人們的聚集地,由於新莊港口貨運的興盛,加上老街商業貿易與寺廟密集,早期聚集了許多族群。新莊漸漸失去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追溯到乾隆時期。新莊故事遊藝隊的陳怡文說:「其實乾隆時期的林爽文事件有波及到新莊。」當時因為事件有許多人民死亡,加上新莊地區的族群械鬥、海盜侵襲嚴重,治安開始衰敗。又因為港口淤積嚴重,貨船漸漸無法開進港口,新莊港的貨運功能逐漸被艋舺所取代。此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即是鐵路的設置。原先要蓋在新莊的鐵路因途經龜山的上坡陡峭,而改建於板橋。

保元宮內記載水源爭議的「淡分憲示禁碑」。

水與新莊的淵源

 新莊早期除去老街區域外,多半作為農田開墾使用。由於漲退潮的問題,使得農田水源並不穩定,清朝時期的移民必須從較遠處引水灌溉,也因此早期移民經常發生水源爭奪的問題,保元宮旁的「淡分憲示禁碑」便記載了當時的水源爭議問題。

 直至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解決水源爭議,索性將水圳全數徵收為國有,成立了水利組合會,也就是延續至今的農田水利會系統。現今水利會系統之所以強勢,就是因為當時這些水圳的所有者皆是自清朝以來便有權有勢的家族。

 此外,水源和新莊的廟宇與商業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今日新莊的海山里,早期是盛產竹製品的區域。陳怡文說:「當時的人們會在上游種植的竹子放入河中,下游的人們便會收集並曬竹子,製成簡單的竹製品。」

新莊的族裔與廟宇連結

 老街上的廟宇也和新莊的早期族群有深厚的關係。說到新莊老街上的潮江寺,二樓的建築特色原先是供碼頭工人休憩的地方,而後演變為防止板橋漳州人進攻的瞭望台,能夠一眼望見大漢溪。廣福宮原先是客家人祭拜的廟宇,因族群械鬥大批客家人離開新莊,曾短暫失修一陣子,直至後來的客家族裔發現並有心維護,便維持至今。我們不難透過上述的描述,了解到老街上的一些廟宇具有族裔與地域性。

廣福宮是一間三山國王廟,為粵籍移民的祭祀中心。

 其中,慈祐宮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影響的範圍甚大。根據慈祐宮內的香燈碑記,許多渡船頭、 魚塭和水田都必須繳交租金給廟宇當香燈錢(也就是香燈租稅費),其範圍不僅止於新莊,足見其影響力。

從新莊的農地減少看新舊發展

 新莊的農田減少分為幾個原因。日治時期,曾接過民眾陳情新莊地區的水流過小,但因政府考量桃園有更多開墾價值,因此還是優先將水資源分配給桃園地區,後來因為國民政府來台,越來越多人把土地轉做工廠。

 不論是港口、水圳、竹仔市或是廟宇傳說,我們都可以透過這些人事物發現水在新莊的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新莊景物雖已有許多不同,但仍舊能透過些許細節觀察到新莊的歲月痕跡,不妨到新莊各處走走、和人們聊聊,相信你也會發現新莊的有趣之處。

廣福宮內的廟鐘於歲時祭儀時敲響。